聚焦|“失焦”的行业剧,该如何聚焦?( 二 )



另一些行业剧为了刷在感 , 则采取“内容不够、营销来凑”的策略 , 结果因为宣传方向与观众期待的错位 , 掉进口碑泥淖 。 比如《青春创世纪》未开播前因聚焦电商行业吸引年轻人关注 , 没想到播出后依然回归到男女主欢喜冤家的偶像剧本质 , 剧中的商战情节变为恋爱的催化剂 。
当然 , 国产行业剧并非一文不值 , 曾经的确出现过一些好作品 。 《心术》《离婚律师》《危机先生》《怪你过分美丽》《平凡的荣耀》《理想之城》都为产生于不同创作时代、聚焦不同行业的代表作 。

它们要么升华了医疗行业“医者仁心”的正向价值观 , 要么以律师的理性与感性视角审视了婚姻关系 , 要么高度还原了公关行业人士和娱乐圈经纪人的工作状态 , 要么真实折射出投行和建筑业的职场生存法则 。
这些正面案例说明决定行业剧成败最关键的 , 不在于选择的行业领域是热门冷门、不在于主角的职业标签为何 , 而在于到底有没有扎根到特定行业中 , 以行业人的视角呈现社会议题、人类议题和传递普世价值 , 并搭建人性温度的桥梁、实现与观众的共情 。
如何破局 , 医治乱象?
行业剧的创作宗旨 , 应是以某个行业为切口 , 通过身处其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发生的各种故事构建的微缩景观来与大众同频共振 。 所以 , 人、故事、价值观的真实度十分重要 。
在一定意义而言 , 做得好的行业剧有着类似纪录片的功能 , 于是创作者们在艺术加工时对“度”的把控非常关键 。 轻了 , 隔靴搔痒;重了 , 过犹不及 。
国产行业剧繁杂乱象滋生的背后暴露出创作瓶颈的根源:一方面在于创作者“顶层设计”的意识出现偏差 , 误以为爱情元素对女性吸睛 , 误以为专业度过高会产生观剧门槛 , 但忽略了行业剧包含的普世价值是能打破行业壁垒的;
另一方面在于创作者的经验匮乏 , 要么闭门造车 , 要么采风后放飞想象 , 以至于误入行业剧专业度不够和事业爱情“两层皮”悬浮的歧途 。 归根结底 , 是对影视作品中注入现实主义的认知度不够全面深刻 。
其实 , 行业剧的表达核心就是现实主义 。 而现实主义剧作在各类题材中都有出类拔萃者 。 换个角度而言 , 行业剧或许可套用那些成功的现实主义题材剧创作的底层逻辑 , 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刻画好人物、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升华主题 , 然后把这些打包进某个行业的外壳里 , 让其与特定行业产生紧密关联 , 凸显出行业职场属性 。 这样就能挽回行业剧中人、故事、价值观的“失真” 。
另一个发力的重点 , 是要保证专业性 , 解决方向在于以专业调研为前提下遵循行业的逻辑性 。 无论是身处其中的人物的言行举止、还是故事发生的因果联系 , 包括涉及到的制作层面的细节 , 都一定要在行业规则里运转 。 这也是为何《壹号法庭》等经典香港行业剧里即便主角谈恋爱 , 却不会被诟病的原因——Ta们的工作、感情都很真实 , 都贴合所处的行业 。
在行业剧里融入悬疑、轻喜等其他元素 , 也是打破同质化桎梏的一个破题点 。 除了能在剧作试听语言方面给观众感官带来新鲜感 , 还开拓出行业剧的细分赛道 , 或能满足行业剧核心圈层之外的其他圈层受众的审美需求 , 进而获得增量市场 。 不过操作核心仍要紧扣“行业”二字 , 不可偏离主轨道 。
此外 , 行业剧想走出差异化道路主要有两条路径:一为锁定一些剧集市场目前空白的边缘化行业 , 挖掘职业亮点满足观众好奇;二为对同类题材行业剧做创新 , 比如针对医疗剧 , 可以从医疗体系、医患关系、医学知识等不同切面设置相应主题 , 避免影像表达的重复化 , 降低炮灰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