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案&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中,竟然还有一起谋杀案,都没看出来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意晋室中兴之意;又有东晋统治地区的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历史上也以江左代指东晋。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算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谋杀案&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中,竟然还有一起谋杀案,都没看出来
文章插图

【 谋杀案&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中,竟然还有一起谋杀案,都没看出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桃花源”的传说故事。实际上,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如“桃花源”一样令人向往的安定区为数不少。
由于,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以世家豪族形式崛起的地主阶级开始兼并土地,建立了大量庄园。司马氏在南方被世族扶持以后,苦于无兵无钱粮,只得与世族平分天下。由此,引发了一段长达百年的“某族与马共天下”的历史。
实际上,对于东晋宗室来说,他们始终想要建立独立的军队系统和财政系统,但却遭到世族势力的掣肘无法成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百姓有了相当充足的开辟“安定区”的空间。
自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开始,就已经开始有中原百姓背井离乡,逃亡到相对安定的深山老林重建家园。从东汉时期的史料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人口减少的迹象。实际上,这些突然“人间蒸发”的人口,并不完全是死于战乱或灾荒,而是并未入籍。
谋杀案&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中,竟然还有一起谋杀案,都没看出来
文章插图

那么,这些未入籍的百姓去了哪里呢?
大多去了当时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的武夷、荆州、巴蜀一带。这些流亡的百姓,来到深山老林中寻找平缓的地势,建立聚落。聚落居民推举出首领(坞主),并挑选出精壮的男丁组建私人武装,修建堡垒。在被朝廷发现后,这些坞堡的结局大抵是被朝廷招安,亦或是被官兵消灭。那些未被发现的坞堡,则继续保持着隐世和独立,不为人所知。
到了晋宋时期,皇帝的威慑力大幅下降,朝廷无法从显赫士族处获取足够的人力和钱粮,所以只能加重对平民的征税。根据文献记载的,当时有不少佃民受生活所迫,甘愿放弃家园逃往蛮区,成为山民。这便是《桃花源记》中桃花源山民形成的背景。
谋杀案&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中,竟然还有一起谋杀案,都没看出来
文章插图

话说,《桃花源记》中的捕鱼人,为什么不去那些鱼多水阔的水域,偏偏要跟一条溪流较劲呢?
多半是因为此人在溪水下游发现了某些异样,所以决定亲自调查一番。要知道,当时的朝廷,对于“山民”的悬赏诛求可谓相当重视,渔夫溯游而上的冒险,大抵是充满目的性的。在发现了桃花源,并得到了“山民”的盛情款待时,山民也一定发现了异样。
这个贼眉鼠眼的渔夫是谁?是不是“外面”派来得奸细?大家应不应该把他“做掉”?
考虑了好多天,善良的山民们还是决定将渔夫放掉了。不过,在放渔夫回家的同时,山民们也隐晦地向他表达了诉求:“不足为外人道也!”请他保守秘密。
那么,渔夫是怎么回报这些山民的呢?
他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而太守也对此提起了足够的重视,“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立马派官兵前往调查。然而官兵跟随渔夫走了一路,发现渔夫此前留下的记号全都被抹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