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能谈谈您少年时期的阅读吗?
答:小时候 , 家中书多 , 喜欢乱翻 。 而真正的阅读记忆 , 似乎可从十三四岁开始 。 跟众多同龄人相仿 , 当时的课外阅读 , 常常处于一种冒险、兴奋的秘密氛围中 。 邻居玩伴间 , 要好同学间 , 悄然传递着不知从哪儿弄到的文学书籍 , 并多是后来才知道的外国名著 。 这些不少被撕去封面 , 或者被另行拆订成册的书 , 几乎都需要限期看完 , 准时奉还 。 在这一事儿上 , 交情与诚信同等重要 。 两次以上爽约 , 往往会使你断绝书籍的来源 。 种种阅读中的陌生快感与传递时的刻意掩饰 , 都是真实、具体的 , 又都是飘渺、恍惚的 , 非常奇妙 , 数十年间 , 常在记忆中可触可感地浮现出来 , 其清晰俨若前天、昨天一般 。
问:回顾一下 , 您有过系统的阅读经历吗?
答:没有 , 只是“一直”在读而已 。 至少同代人中 , 我算得上幸运 。 进入大学时 , 恰逢国门敞开 。 同学们如饥似渴相互攀比的 , 就是借书、买书、读书、谈书 。 南开大学非常值得怀念 , 图书馆藏书丰富 , 阅览厅宽敞安静 , 东门马路对过还有一家二层楼的中型书店 。 尤其是老师与同学之间 , 建立起平等讨论的书评氛围 。 今天想来 , 我其实很后悔 。 从小养成的随心所欲式读书 , 没能在老师的指教下得到根本矫正 。 曾有数门专业课的教授都开过“必读书目” , 我都虔诚地找来、打开 , 凡觉喜欢的 , 便会手不释卷地读完;凡觉枯涩的 , 便会浅尝辄止地放弃 。 我只读那些开卷就能让人兴奋的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理论 。 列出它们的书名 , 会是一份长长的单子 , 往往超出老师布置的数量 。 但我这种兴之所至 , 必然与系统阅读相去甚远 , 也是造成我知识结构先天不足的原因之一 。 所以 , 说自己的阅读乏善可陈 , 是实事求是的真话 。
问:相对而言 , 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 , 是否前者对您的创作滋养更多?
答:至少表面看是这样的 。 前边谈到的书目 , 一多半是早有定评的名著 , 出自欧美作家之手 。 我不懂外文 , 读的都是译作 。 好在从前的翻译者 , 几乎个个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 , 学风严谨 , 文字老到 , 思绪飞扬 , 情感真挚 。 他们的译本 , 不少可以媲美原著 , 因添加上东方文化的蕴藉 , 甚至不逊于原著 。 所以 , 我喜欢的作品 , 无论何种体裁 , 何种题材 , 无论时空相隔多久多远 , 在我眼前 , 都能生动地展露出一幅幅迷人的异域图像 。 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的 , 全是不曾见识过的风物、人情、社会、历史 。 于是 , 常常感觉很奇妙 , 毫无瓜葛的事物仿佛近在咫尺 , 闻所未闻的理念能够洗礼自己 。 这种种阅读的偏好 , 后来干脆诱导我的写作 , 进入悖于常规的路径而难以自拔 。
一位朋友 , 职业医生 , 但喜欢文学 , 似乎也同时喜欢“诊断”我的写作 。 她曾这样说过:
赵玫的创作 , 通常抓不住重大题材 。 所谓宏伟叙事 , 于她始终怀一腔真挚的愿望 , 但又总是有一些“够不着”的遗憾 。 因此 , 我能看出她的苦恼 , 同时也能看出她的放松 。 她的题材 , 她的故事 , 她的人物 , 她的念想 , 无非一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 杯水风波 , 轻喜剧 , 小悲剧 , 甚至对生活有些故意的疏离 , 有些不符实际的想象 , 更乐此不疲的 , 有些虚妄的精神诉求 。 于是 , 她的作品便给人迥异的观感 。 已经厌倦生活真实的读者 , 会高看、会喜欢她的写作;始终纠缠生活真实的读者 , 会低估、会质疑她的写作 。 一些企盼被物欲“勾引”的男性读者及评论家 , 对赵玫作品 , 都会深感失落而无话可说 。 但不少出版机构保持着持续的追逐 , 因为一大批女性读者是购书的主力 。 而这些多个年龄段、从事不同职业的女人 , 都对社会 , 尤其对人性怀着巨大的期待 , 或者 , 怀着深刻的失望 。 她们都想在赵玫的书里 , 找到启迪 , 找到答案……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