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线装书的必备:宣纸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 民间传说 , 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 , 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一带以造纸为业 , 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 , 为师傅画像修谱 , 以表怀念之情 。 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 。 一天 , 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 , 因终年日晒水洗 , 树皮已腐烂变白 , 露出一 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 , 孔丹取之造纸 , 经过反复的试验 , 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 , 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 。 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 , 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 一直流传至今 。 但是这种说法尚缺文献考证 , 仅口头流传于民间 。
宣纸|线装书的必备:宣纸
本文图片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 , 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 , 用法蜡之 , 以备摹写 。 "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 。 另据《旧唐书》记载 , 天宝二年(743年) , 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 , 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 。 《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 , 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 , 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 , 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 。 《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 , 而据《宣州府志》载 , 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 , 由此推断 , 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 , 也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 。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 。 南唐后主李煜 , 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 , 就是宣纸中的珍品 , 它"肤如卵膜 , 坚洁如玉 , 细薄光润 , 冠于一时 。
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 , 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 。 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 , 大都用宣纸保存 , 依然如初 。 所谓"墨分五色 , "即一笔落成 , 深浅浓淡 , 纹理可见 , 墨韵清晰 , 层次分明 , 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 , 控制了水墨比例 , 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 。 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 。 少虫蛀 , 寿命长 , 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 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 。
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 。 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 , 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 , 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 , 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留之艺术效果 。 写意山水多用它 。 生宣作画追求的便是这种"多变"的墨趣 , 落笔即定 , 水墨渗沁迅速 , 非熟练者不易掌握 , 也正是这种神奇的多变性 , 吸引了自古至今无数的名人巨匠在追求墨韵、变化的方面付诸了不懈的探索 , 至今未间断 。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 , 故纸质较生宣为硬 , 吸水能力弱 , 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 。 因此特性 , 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 。 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 。 熟宣可再加工 , 珊瑚、云母笺、冷金、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 。 生宣则吸水力强 。 用淡墨水写时 , 墨水容易渗入 , 化开 。 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 。 故创作书画时 , 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 , 方可得心应手 。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 , 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 , "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
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触纸面 , 水分立即散开的即为生宣、凝聚基本无变化的 , 即为熟宣 , 散开的速度较慢的为半熟宣(亦称煮锤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