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苏轼凭借这篇文章成为科举大赢家,此类文章古代少有,为什么

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大家对于他的著作大都比较熟悉,对于这位东坡先生的事迹大家也都有所耳闻。但是,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使得他真正步入仕途的成名作,估计很多人不知道。这篇文章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文章获得了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赞扬,对其推崇备至。这篇文章还有它的特殊之处,在历史上属于比较少见的科举文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篇文章,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 策论&苏轼凭借这篇文章成为科举大赢家,此类文章古代少有,为什么】策论&苏轼凭借这篇文章成为科举大赢家,此类文章古代少有,为什么
文章插图

苏轼少年成名,因为父亲苏洵的关系,苏轼年轻时便享誉文坛,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苏轼在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参加了礼部进士考试,他就是在这次考试中写了《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其实并没有太多新意,无非就是主张儒家仁政,要赏善罚恶,但在量刑上应该以宽大忠厚为基调,不应该滥杀。这些论调不新鲜,但是苏轼却把这些没有新意的论调写成了一篇结构紧凑,雄辩滔滔,气势如虹的文章,这就难了。这就好比把一锅白菜做成了美味佳肴,可见其文章功力。



策论&苏轼凭借这篇文章成为科举大赢家,此类文章古代少有,为什么
文章插图

《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被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看中,欧阳修惊叹苏轼的文笔和构思,他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另一位考官梅尧臣看过这篇文章后说此文“有孟轲之风”。因为这篇文章,苏轼获得巨大的声誉,他也因此正式成为北宋政府的后辈干部之一。欧阳修认为苏轼的文风与当时华丽虚浮,空洞无物的文风迥异,追求朴质,追求实际,很符合自己的主张。在欧阳修的大力推荐下,苏轼在北宋文坛和官场,获得了极高的关注。



策论&苏轼凭借这篇文章成为科举大赢家,此类文章古代少有,为什么
文章插图

苏轼这篇文章之所以是经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篇应试文不是唐宋的诗词歌赋,也不是后世明清的八股文,而是科举历史上比较少见的策论。所谓策论文,大多是政论,是命题作文,要求考生用儒家知识进行作文,回答关于国家社会政治人文等各方面的问题。它有别于只体现才华而少谈及具体措施的诗词,也不同于后世追求工整对仗流于形式的八股文,这是一种极具实践性的文章,是对考生整体素质和见识的考察。



策论&苏轼凭借这篇文章成为科举大赢家,此类文章古代少有,为什么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真正考策论的时候不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策论不好把握。唐代考诗,可以看才华,好坏一看便知。宋代考经义,考诗赋,也是一样。但是策论不一样,策论不仅对考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对于考官综合素质要求也高。另外,策论牵扯当时政治,难免会让考生和考官之间存在政见偏差导致的评分差异。还有,科举考试名义上是为国选材,但本质而言还是封建帝王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诗词歌赋无伤大雅,八股文更是老老实实,策论则跳脱的多。如果满天下都是有自己政见而个性鲜明的读书人,那皇帝就不免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