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读书 | 看建筑如何“重塑”人类社会

人类#读书 | 看建筑如何“重塑”人类社会
文章插图

▲吴哥窟
近日,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了艺术史畅销书作者苏西·霍奇的新书《建筑的源代码》。这是苏西·霍奇继畅销作品《艺术的源代码》《现代艺术的源代码》后的又一力作,与读者一同“解构”建筑的历史。
建筑的诞生本是为人类提供庇护,却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作为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建筑似乎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它是理性的工艺还是诗意的美学?它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望向未来的预言?而风格、材料、结构和元素是在如何塑造建筑?以及,建筑又在如何影响人类社会?
若想从这一系列纷繁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中找到理解建筑的路径,就需要对建筑的历史有一套完整、清晰且简明扼要的认识。而《建筑的源代码》便可以带领读者“解构”建筑,提供一条清晰的建筑学发展脉络,看建筑是如何“重塑”人类的社会。
人类#读书 | 看建筑如何“重塑”人类社会
文章插图

▲《建筑的源代码》
[英] 苏西·霍奇 著
宋扬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从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大金字塔,到21世纪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苏西·霍奇通过40种建筑风格、50座经典建筑、26种建筑元素、24种建筑材料,四个章节来梳理从古至今的建筑发展脉络。专为碎片化读图时代设计的60秒钟“干货”阅读量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吸收最丰富的建筑信息。实用的检索功能,交叉引用不同细分领域的知识,帮助读者实现建筑与其他领域上的融会贯通。建造日期、主要建筑师及其他代表作,以及重点提示等内容,更加方便读者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方向。
除此之外,本书还贴心增加了解析建筑专业术语的附录,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精致小巧的软精装设计,搭配凝练的内容架构,可以说《建筑的源代码》是一本可以让读者随时随地、反复阅读的建筑“译码簿”。
引言
弗兰克·盖里:“建筑应表达它所处的时间及地点,但向往永恒。”
在初级阶段,建筑构造依据建筑形式而确立,经过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渐使众多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从最早的住宅结构到最新的钢结构和玻璃高楼,建筑的发展不断展现出人类的努力和成就,创造了能平衡形式、功能、 结构和美学的杰出建筑。
建筑最初是为人类提供住所,但很快就为宗教仪式发展 出更复杂的建筑结构,众多保存至今的建筑验证了这一点。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纪念性建筑是由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 古代文明建造的:美索不达米亚的砖砌金字形塔庙和埃及的马斯塔巴石室(陵墓)。美索不达米亚人开创了城市规划的 先河,并将“建筑工艺”视为上帝赐予的神圣礼物。
在公元前30—公元前15年,建筑继续蓬勃发展,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乌斯所著的《建筑学》一书被认为是关于建筑理论的先河之作,在一千多年里一直对西方建筑师有重要影响。
人类的需求持续激发出众多最具创新性的建筑方案,本书探讨了在过去4000年中实现的众多非凡的建筑构思。借助书中独特的交叉引用系统,既记录了建筑的历史,又在世界范围内汇总了最重要的作品,呈现出各种建筑的风格、材料和构成元素。
人类#读书 | 看建筑如何“重塑”人类社会
文章插图

▲圣母百花大教堂
风格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是艺术之母。没有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我们就没有自己文明的灵魂。”
在一定时期内,特定的建筑风格不断演变,其特点是具有可识别的特征,并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材料和建筑师的想象力。随着文化的更迭,各种风格相互融合或借鉴,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或者相反,它们故意与先前的思想相矛盾,例如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一些风格使用了全新的方法和手段,而另一些风格,如新古典 主义和哥特式的复兴,则重新审视了以前的风格。然而,每一次风格的复兴都不同于最初,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需要和 技术的更新。有些风格只在某些区域得到发展,如高棉建筑 或芝加哥学派。许多建筑风格是在建筑产生关键创新之后发展起来的,有些则是从人们的旅行和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比如摩尔建筑。有些风格是在它们出现很久之后命名的,比如 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风格。有些是在它们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命名的,比如野兽派风格。总的来说,尽管它们经常重叠,但这些风格有助于厘清建筑的历史。本书的这一部分尽可能按时间顺序探讨许多重要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