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万年前的绚烂云霞:世界最早的彩陶

作者:王仁湘,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 瓷器#万年前的绚烂云霞:世界最早的彩陶】许多对陶器感兴趣的学者,都非常关注上山文化的彩陶,那红彤彤的色调非常打人眼,也更能打动人心,那些简略的白色图案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意境呢?
要研究这些彩陶,先得从了解那些无彩的陶器开始。我非常惊讶,上山陶器被创造出来的年代是那样的早,工艺又是那样的成熟,硕大与小巧并存,粗糙与精美共见,素雅与艳丽同光。学者们对它们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虽然这已经是20年前就有了的发现。
在上山发现之初,我就去了遗址,当时印象最深的是陶器的体量那么大。后来开始思考陶器如何烹饪,对大口盆的使用,上山人如何烹煮,如何进食,都开始成为我自己设定的课题。
瓷器#万年前的绚烂云霞:世界最早的彩陶
文章插图

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红长颈瓶,体现出上山人制陶的高超技艺。
最近更关注的是上山文化陶器的制作工艺,特别是在近距离观看和直接摩挲了陶器之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在大口盆上看到“三步走”的工艺流程,觉得是非常成熟的技术表现,三步走呈现的是羼(音颤,掺杂。——编者注)炭的粗糙胎体、加泥抹光的器表、涂红绘彩的器色。相信更早出现的陶器也许只是第一步,会逐渐完成第二步第三步,走向成熟。这也是寻找更早文化线索的思路,可以一步步向前追溯。
上山陶器走的第一步,是在陶土中羼炭,羼的是稻壳之类,作用是增强陶胎的拉力,减轻陶器的重量,更利于使用中经受高温烹煮。第二步让我想到了瓷器的化妆土工艺,上山大型陶器都是粗糙的胎体,羼入稻壳使得器表不很平整光滑。要掩盖粗糙的表面,就要加抹一层淡白色涂层,这其实就是后世瓷器工艺中流行的化妆土工艺。
瓷器研究专家秦大树教授在论文《瓷器化妆土工艺的产生与发展》中说:“化妆土是用经过特别加工的、较细的瓷土或专门选用的高铝低铁原料调成的一种泥浆。窑工将化妆土加施在胎体质地较粗糙或胎色较深的瓷器的胎釉之间,以改善瓷器的质量,并起到美化瓷器或改变瓷器呈色的作用”。化妆土的作用,首先是改善胎体表面的光洁度,其次是改变瓷器的呈色,主要用于胎色较深的瓷器上。
秦大树还说,化妆土是古代制瓷业中最流行、最重要的一种工艺技术,在瓷器上使用化妆土首先在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一般认为在西晋时期(266~317年)浙江婺州窑首先使用了化妆土,是婺州窑窑工在制瓷工艺上的一项创新。不过,秦大树认为江西丰城的洪州窑在更早的三国吴时期就开始使用化妆土,但应用还不普遍。
上山文化万年前的陶器,和它以后七八千年的瓷器,它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特别让人感兴趣的是,婺州窑分布的金华地区,恰恰正是远古上山文化的分布区。这当然不会仅仅只是一种巧合,我更相信这是传承,技术与科学的传承,虽然中间环节还有待探索,但这传承的轨迹却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注意到,上山文化还有一部分小巧精致的陶器,并未羼炭,也未加抹器体表面,而是加饰一层红色外衣,或者局部涂抹红彩,然后又在红色的外表点缀白色的图形。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彩陶。
上山文化中那些胎体比较纯净的陶器,呈色为淡白色;而涂抹在粗陶外表的泥层也是淡白色,这使用的应是同一种陶土材料。这被红色外表掩盖的陶质,其实是属于广义的白陶范畴,而它的材料让人怀疑可能就是瓷土。从一些陶土本体研究检测报告中看到,陶胎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硅和铝,高硅低铝或低硅高铝,这正是瓷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