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改变推理小说轨迹的三个人( 四 )


如果说爱伦·坡点燃了火种 , 那么柯南·道尔就是那个将这把火烧向全世界的人 , 他当之无愧是推理小说的完成者 。
03
推理小说的破坏者——达希尔·哈米特
推理|改变推理小说轨迹的三个人
文章图片

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 , 1894—1961) , 美国侦探小说家 。 创作之前 , 曾当过一段时间的侦探 , 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接连创作了5部侦探小说 , 1931年与派拉蒙影片公司签订合同 , 先后创作了《十字街头》《守望莱茵河》等电影剧本 。
最后这位达希尔·哈米特虽然被誉为“推理小说的破坏者” , 但并不是说因为他 , 推理小说走向了没落 , 甚至消失 。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推理小说的发展十分繁荣 , 百花齐放 , 而让推理小说在不管什么样的时代都能收获粉丝的关键原因就在于达希尔·哈米特 , 他创造出了——硬汉派 。
传统的本格推理注重娱乐性 , 现实感不强 , 直到今天我们看本格推理小说 , 也是为了跳出现实 , 暂时地享受一下想象力的美妙 。
推理小说在发展初期就遇上了两次世界大战 , 战争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娱乐习惯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推理小说这种精神享受嗤之以鼻 , 因为这样的生活距离他们太遥远了 。
推理|改变推理小说轨迹的三个人
文章图片

《血色收获》 , [美] 达希尔·哈米特 著 , 孙蓓雯 译 , 新星出版社2013年5月版 。
达希尔·哈米特的小说当然也可供人们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 , 但它们除了有一般侦探小说的共同点之外 , 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 那就是它们的故事贴近现实 , 作品的结构及叙述方式注重服从于写实要求而不落窠臼 , 突破了传统侦探小说的模式 , 反映了较广泛的社会生活 。
为增强他的小说的现实性 , 哈米特在两个方面做了特别的努力 。
其一 , 人物的语言契合人物的身份和心态 , 尤其是大量下层社会犯罪分子的行话、盗贼的切口以及美国本地方言的运用 , 给读者立体感和真实感 。
例如 , “我知道一个造假币者 , 他甩掉了他的老婆因为在他蹲大牢的时候她学会了抽烟”这样的句子 , 让读者觉得自己是在读一个完全不同于福尔摩斯探案的另一类粗犷的侦探故事;而一个以“别跟我来那套……什么层层铺垫、引向高潮之类 , 这一套都免了吧 。 我是个大老粗 , 不吃这一套──听了反而要肚肠发痒 。 ”这种口气说话的私家侦探 , 一定不会是比利时大侦探波洛 。
其二(这一点更重要) , 哈米特通过他的小说制造了一种浓郁的氛围 , 把当时他所处的社会那种动荡和混乱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使人们读了他的故事之后强烈地感受到弥漫于整个社会的一种腐败气氛 , 并得出“这样的猪圈真是非打扫不可”的结论 。
当然 , 能创作出如此写实的社会和人际关系 , 有赖于达希尔·哈米特本人也当过一段时间私家侦探 , 在他的实际经历中 , 侦探就不是那么一尘不染、高高在上的“神” , 而可能是比普通人更需要在泥潭里摸爬滚打的底层 。
推理小说从创造 , 到完成 , 再到破坏 , 经历了90年 。 之后 , 推理小说又发展了90年 , 在后面这90年中 , 我们看到雷蒙德·钱德勒完成硬汉派 , 松本清张又破坏了本格派 , 岛田庄司又再次打破了社会派 , 将推理小说重新回归本格乐趣……
推理小说的发展史 , 就是不断创造、完成和打破的历史 。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 作者:陆烨华;编辑:宫子 申婵;校对:付春愔 。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