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试验田与田字格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两年,日复一日地游走于试验田与田字格之间,我才渐渐懂得了《沧浪诗话》里严羽的这句高论。同时,我也更深刻体会到,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真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研,是我为自己争取的自由创作和思考的时间,或者说是向未来预支的,因而格外珍惜。白天,身体是一枚旋转陀螺,在课堂、实验室和试验田间无限循环。而夜晚,灵魂出窍,变成一个个文字和标点,在田字格里手舞足蹈。
当然,白天和黑夜,是被我人为割裂的,白天的事与晚上的事也没有半点联系。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非黑即白”。
直到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将日子颠倒、混淆,我才开始由胡思乱想,渐渐误打误撞,进而大致明白了“白天”与“黑夜”“试验田”与“田字格”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疫情之初世界被强制按下暂停键,到如今像被限速的2G网,生活一直没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节奏一下子慢下来,倒让人觉得有些不适应。有人焦虑、不安、恐慌,感动、憧憬……我知道,我也是这许许多多的人中之一。
【 新冠肺炎!试验田与田字格】校园防控常态化,大学真正变成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这句话依然有被套用的价值,用以表达一墙之隔的两种生活状态下的不同情感。睡觉、阅读、打球、刷手机……起初,我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推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谬论”或“悖论”,但很显然,我没能做到。不管如何期盼和挥霍,时光仿佛都是远处的一座大山,而一味望山,只会跑死马。
后来,我发现,只有在做实验和下田的时候,时间才会溜得最快。我也更倾向于用这样的方式排遣一些压抑的感觉。反正时间是大把大把的,我不再为赶进度而改进步骤。有时候我会花很多时间来清理仪器,有时翻出说明书也能看上半天,有时在田边一坐就是一下午……刚开始,一切都是漫无目的,只是为了消磨时光。久而久之,我竟然喜欢上了这种方式,当我沉浸在与试验田和实验仪器的“交流”中时,我似乎察觉到了这些看似“冷冰冰”和“沉默不语”的事物背后隐藏的“温情”和“智慧”。
我又是那么喜欢联想与想象的“脑洞派”。于是就毫无理由地将电子天平与神龟,人工气候箱与大自然,实验数据与嫁妆等一切有可能发生新关联的东西联系起来,写成自认为是诗的分行文字。日子在这样的“游戏”中倒也变得有意思起来,每天都试图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找到新的感觉和关联。白天的劳作,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儿,而被我看成是类似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我甚至发现白天做的事情越多,思维越活跃,到了晚上,思考的就越多,想要表达的也就更多。
这无疑给了我一个新的启示,将专业学习与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尝试一些新鲜的东西。且不论它是否具备文学性与诗性,至少能让人从疫情的阴云密布中看到一些光亮,至少能让自己获得一点压抑之外的释放和愉悦感,体验一把与众不同的“苦中作乐”。
其实,“在田字格里耕种,在试验田里写诗”,这并非故弄玄虚,而是来自我对这两年学习生活的一种回溯。我所学的农学专业,是对理论和实践都要求很高的自然类学科,日常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没有一个不是读万卷书,下万次田的。他们把论文写在稿纸上,也写在大地上,他们的肤色和老茧,就是理论与实践联合颁发的一枚勋章。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他们在试验田和讲台上,播种下一茬儿又一茬儿春光,写下一句又一句诗行……而我做的,仅仅是让自己凌空蹈虚的思想,稍微接一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