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名家说岭南】明清之际岭南的雄奇诗风是怎样铸成的?

岭南地区|【名家说岭南】明清之际岭南的雄奇诗风是怎样铸成的?
本文图片

吴承学
柳宗元认为“岭南无人”?
明代以来 , 岭南人开始产生一种比较强烈的乡邦文化意识 。 明代中期 , 邱濬在为岭南先贤余靖《武溪集》所写的序中说:“予尝怪柳子厚谓岭南山川之气 , 独钟于物 , 不钟于人 。 ”他对此语耿耿于怀 , 觉得柳宗元认为岭南的山川神秀之气 , 只聚集在物产 , 而不及于人 , 颇有岭南无人之意 。 然后他列举了唐代的张九龄与宋代的余靖两位岭南所出的名人 , 予以辩驳 。
其实 , 柳宗元并没有这个意思 。 他在《送诗人廖有方序》中提到交州出产许多珍宝 , 物产奇怪 , 草木也和外地不同 。 然后感慨说:“吾尝怪阳德之炳耀 , 独发于纷葩瑰丽 , 而罕钟乎人 。 ”交州大概在现在越南河内境内 , 距离岭南很远 , 而柳宗元也没有说交州的神秀之气“不钟于人” , 而是说“罕钟乎人” , 用词极有分寸 。 从写作修辞的角度 , 柳宗元“罕钟乎人”之意 , 只是为了揄扬交州诗人廖有方人才之可贵而已 。 总之 , 柳宗元所评论的对象 , 和岭南没有丝毫纠葛 , 他绝没有贬低岭南人才之意 。 以邱濬之博学 , 必不会误解柳宗元的话 , 他也不过借此话题 , 以表达对岭南文化的自信 。 而这种“自信”的背后 , 其实是一种认同焦虑 , 就是担心岭南文化受到其它地域文化的遮蔽与轻视 。
这也难怪 , 因为在中国文化版图中 , 明代以前岭南的确比较落后偏远 , 尤其五岭之障 , 造成与文化中心地域某种程度的疏离甚至隔绝 。 好在流放于此地的历代名人 , 如韩愈、苏轼等诸多大家 , 使“潮州”“惠州”“海南”等这些地方广为海内外所熟知 。 明代以后 , 岭南文化有比较明显的发展 , 遗存至今的文献 , 也是明代以后才大增 。 邱濬所表达的 , 正是当时一种逐渐自觉的岭南文化意识 。
与中原、江南相提并论的雄奇诗风
明清易代之际 , 岭南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 , 成为海内外众多文人志士向往、聚集和关注之地 。 十八年间 , 永历政权辗转于岭南、西南两地 。 作为反清复明的重要阵地 , 岭南地区集聚了大批的遗民诗人 。 他们亲历易代的沧桑巨变 , 其思想在悲怆与反思中淬炼 , 其情感在苦闷与伤痛中煎熬 , 其诗歌贯注天地正气 。 当时 , 许多岭南诗人是抗清斗争的参与者或目击者 , 很多诗人多次出外游历 , 与岭外诗人建立深厚的联系 , 他们以岭南之雄直 , 吸收中原之厚重、秦晋之坚韧、江浙之灵动、湘鄂之凛烈 , 广取博采 , 熔铸出与中原、江南相提并论的雄奇诗风 。
深入分析岭南诗坛繁盛之原因 , 考察明清之际诗坛新格局的动态变迁 , 无疑也具有文学史上的学术意义 。 李婵娟教授的《明清之际岭南诗坛研究》一书 , 全书内容丰富 , 我略谈谈我的阅读体会 。
这本书重点研究明清之际三个岭南诗人集群 , 即“南园十二子”“西园诗社”“北田五子” 。 对诗人集群的成员组成、活动时间、生平交游、诗歌创作及地位影响进行考述 。 其中 , 对“西园诗社”遗民诗群研究最值得注意 。 清初顺、康年间活动于广东的“西园诗社” , 由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创立 , 前后存续近五十年 。 以往对其记载较为简略琐碎 , 且多矛盾错讹 , 影响了对其真切面貌及确切地位的认识 。 这本书以较为可靠的史料记载为基础 , 结合诗社成员的生平、作品 , 就诗社的成立缘起、创立和存续时间、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考察 , 同时对一些此前不确切的说法进行了辨析考订 , 还原诗社概貌和成员面目 ,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史料支撑 。 作者力图揭示该诗群在心态上的趋同性:异常炽烈的民族情感与顽强不屈的救国精神 , 强烈的本土意识与对乡邦文化的热爱 , 避世心态与避祸心态的合一 , 传继天下道统、文化救国的坚定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