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如果只读一本“批判性思维”的书,那无疑就应该是这本

我们经常说要“独立思考”,但是为什么要独立思考,又如何进行独立思考呢?显然这并不容易,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书名就叫:《独立思考》,副标题是: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这本书是美国很多高校,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科书,内容专业而且接地气,非常值得推荐给大家。我最近也在更新批判性思维的专栏,而这本书就是我专栏中重点推荐的一本书。
小明!如果只读一本“批判性思维”的书,那无疑就应该是这本
文章插图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思维过程的再思考,那什么是思维过程呢?一个典型思维过程包括三个要素:论题、论证和结论。那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就可以简单总结为三句话:论题是否清晰,论证是否有效,结论是否可靠。今天我结合这本书以及我专栏的内容,来介绍其中关于批判性思维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识别论证前提的重要性。

这样的说法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在于,我们从事实上的“是”推导出了价值上的“应该”,哲学家休谟说,事实和价值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无法从事实上的“是”推导出价值上的“应该”。是不是和应不应该完全是两回事,但真的这样吗?如何从事实上的“是”推导出价值上的应该呢?
小明!如果只读一本“批判性思维”的书,那无疑就应该是这本
文章插图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这里有一个陈述:大鹏是小明的父亲,大鹏生病了,因此小明应该照顾父亲大鹏。
这个陈述,看起来是一个论证,有前提也有结论,比如第一个,前提有两个,大明是小明的父亲,以及小明的父亲生病了,结论是小明应该照顾父亲。但这个论证有什么问题呢?这个论证是从一个事实判断,推论出一个价值判断。
两个前提都是事实,而结论是一个价值判断,前面我们介绍了,事实判断是“是和非”的判断,而价值判断是“应该或者不应该”的判断,我们从事实判断无法推导出价值判断,这是著名的“休谟问题”,哲学家休谟提出,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问题,我们无法从事实的“是”推导出价值上的“应该”。
但在上面两个论证里面,其实都是从事实推出了价值结论。那怎么从客观事实推导出价值结论呢?答案蕴含在隐藏的前提里面,这个论证里面,其实隐藏了一个前提没有表达出来,那就是:作为儿子应该照顾父亲,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所以,这个论证加上这个隐性的前提,完整的论证就是:
显然,第一个大前提才是这个论证中至关重要的保证,才是这个论证完整性的保证。否则我们就是从一个事实推出一个价值结论,这里就存在一个思维的跃迁,就让一个论证看起来没有说服力了。
小明!如果只读一本“批判性思维”的书,那无疑就应该是这本
文章插图

其实我们再仔细考察,这个大前提是如何得以成立的呢?为什么儿女就一定要赡养父母呢?父女和父子关系是客观事实,但是是否应该赡养是价值判断,这里面也存在一个从事实到价值的推导过程,但我们都知道,这个大前提得以成立,是我们传统文化提供了依据,甚至还被写进了法律,儿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这是法律和文化传统提供的确定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大前提是确定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回答了前面那个问题,怎么从一个客观事实前提,推导出价值结论的呢?是因为有一个确定的大前提作为保障的。小明是大鹏的儿子,大鹏生病了,这些都是客观事实,我们可以基于“儿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个隐性的前提,得出小明应该照顾大鹏的结论。在这个论证里面,正是因为有了大前提的保障,我们才实现了从客观事实到价值结论的跨越。从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两个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