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社论】考古发掘,要跑过“土夫子”

考古|【社论】考古发掘,要跑过“土夫子”
本文图片

一则重磅的考古消息 , 在朋友圈被刷屏 。 12月14日上午 , 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 , 聚焦甘肃、河南、陕西三个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 会上公布了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
墓主汉文帝 , 对普通读者来说几乎不用多介绍 , 他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 。 霸陵 , 就是李白笔下的“秦楼月 , 年年柳色 , 灞陵伤别”里的“灞陵” , 也是古诗词里常常出现的意象 。
霸陵的发现 , 让我们对汉文帝这么一位2000多年前的封建帝王 , 终于可以有更直观的接触 。 而且这一成果 , 颠覆了自元朝起700年来史学界关于汉文帝墓位于凤凰嘴的普遍认知 。 从考古现场看 , 出土文物也很丰富 , 相信对研究汉代的典章文物有重大作用 。 也正因此 , 无论专家还是普通人 , 都对这一重大考古成果感到振奋 。
不过 , 霸陵的发现过程并不轻松 , 文物不会静静地躺在地下等待后人发现 。 梳理报道可以发现 , 汉文帝墓的考古发现是“土夫子”(即盗墓者)侵扰倒逼的结果 。
早在2002年 , 从江村大墓里盗出的文物就出现在了外国拍卖会上 , 引发了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 , 考古界即开始着重调查研究 。 而其他汉陵如钩弋夫人墓、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墓 , 近年来频遭侵扰 , 相关部门也破获一连串盗墓案件 。
鉴于这样的形势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7年开始了抢救发掘 。 所以说 , 今天我们看到的考古结果 , 其实是四年来与时间赛跑的结果 。 越耽搁 , 墓葬被破坏的风险越大 , 除了文物损失 , 也可能导致考古的证据不足 , 最终无法认定考古结果 。 这些 , 都是考古界不能承受之重 。
有网友说:汉文帝的墓居然现在才发现?是的 , 这就是考古的真实一面 。 哪怕是历史名人 , 哪怕是著名地点 , 也不是理所当然地就能被发现、证实 。 很多文物古迹 , 或因为某些事故 , 或因为人为的破坏而长眠于历史 , 我们很难找到答案 , 甚至永远不会有答案 。
汉文帝墓被发现 , 过程是“惊心动魄”的 , 如果慢一些 , 或是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 , 很难说今天还会不会有这个重磅成果 。 这本身也提醒 , 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就要争分夺秒 , 绝对不能落后于“土夫子” 。
【考古|【社论】考古发掘,要跑过“土夫子”】因此 , 除了考古意义上的突破 , 汉文帝墓被发现也有公共意义 , 即让社会公众了解考古的意义 , 了解考古工作者的艰辛 。 更重要的是 , 让全社会凝聚起文物保护的强大共识 ,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 去打捞与保护民族的历史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