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釉&2021西泠秋拍|甓火染釉 窑变无双——清雍正·窑变釉梅瓶赏析

中国历代瓷器专场
特别呈献
拍场罕见的雍正年间窑变器型
底部镂金及底座、旧盒皆为原装
钧釉&2021西泠秋拍|甓火染釉 窑变无双——清雍正·窑变釉梅瓶赏析
文章插图

清雍正·窑变釉梅瓶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27.8cm直径:19cm
来源:罗斯柴尔德家族旧藏(据底部金饰文字)。
梅瓶· 骨瘦,宽肩可比文人
梅瓶,古代日常瓷器常见瓶形。唐代即有烧造,因口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又以瓶体修长,称「经瓶」;常作酒具使用,也可用来插花,以作陈设瓷,宋代后各朝各代都曾烧制,独器身随各朝审美有所变化。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寄托着文人的林泉之思: “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颈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钧釉&2021西泠秋拍|甓火染釉 窑变无双——清雍正·窑变釉梅瓶赏析
文章插图

画中梅瓶,器形小口,丰肩敛腹,
信手插花,也就一枝满瓶,殊有魏晋风度。
陶器受土已然千年,就瓷瓶结实,士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尚清雅也。文震亨在此基础上继续分出雅俗,认为插花的瓷器“大都瓶宁瘦,无过壮,宁大,无过小,高可一尺五寸。低不过一尺,乃佳。”
是件梅瓶外形俊秀挺拔,线条优美流畅,是为唐(英)窑之窑变佳器。瓶体修长,唇口微撇、微外翻,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近足处微撇,器形挺拔俊秀,线条柔美起伏,尽现迤逦之姿;惟文人或能闻其精深。
钧釉&2021西泠秋拍|甓火染釉 窑变无双——清雍正·窑变釉梅瓶赏析
文章插图

瓶身通体施窑变火焰红釉,色泽有如红宝石之妍丽,喻为“火焰红”。垂流似霞若焰,釉色紫红,仅口沿及腹部间杂蓝色垂淌,状若瀑布,灿若晚霞。
典雅隽秀的器形与瑰丽明艳的窑变釉完美地结合,艳丽动人。红、蓝二彩斑斓相掩,纵横变化,动感强烈,富于韵味,此等虚幻之景,无有穷竟;惟画师或能状其微妙。
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窑变釉,作为清代雍正时期仿宋代钧窑而创烧出来的一个釉色新品种。主要是在钧红釉表面覆盖一层特制的釉料,经高温浇成釉料的自然垂流而形成交错红蓝毫纹釉面。对蓝毫纹丝多的称为宋钧花釉,红毫纹丝多者称为均红花釉。
《稗史汇编》有云:“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将含有不同呈色元素的色釉融于一体,在窑炉中高温烧制,釉料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在熔融过程中,呈现色彩斑斓的釉色,千种风姿,万般异彩。
钧釉&2021西泠秋拍|甓火染釉 窑变无双——清雍正·窑变釉梅瓶赏析
文章插图

底釉中心刻「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古人常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最初的窑变变化莫测的釉彩特征。宋代景德镇的窑变“藉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识预定某色也。”在不同的窑内气氛中呈现出多种美丽的高温色釉交织融合,形成千变万化的缕丝状线条或斑片,奇妙无比。被后人誉为“烧出来的诗情画意”。
【 钧釉&2021西泠秋拍|甓火染釉 窑变无双——清雍正·窑变釉梅瓶赏析】借唐诗来赞咏窑变釉恰如其分,“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峪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窑变釉开创于我国陶瓷釉彩装饰的新途径,它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色釉,是青瓷工艺的创新和突破,为中国陶瓷工艺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