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夏承焘:欲把金针度与人( 二 )

【金针|夏承焘:欲把金针度与人】行文至此 , 也想起了去年某日 , 我拜访夏先生弟子浙师大王尚文教授一事 。 冬日晴和 , 坐在满座书架的客厅里 , 书架上就放着《夏承焘全集》 , 听他聊陈年旧事和写作苏东坡的计划 , 又说苏东坡的写作计划与“恩师夏承焘先生分不开” 。 我不知道一位语文教育家怎么会“回归”到苏轼那里去 。 后来在王教授的《润物细无声》里了解了事情的原委:1984年初 , 夏先生给王老师寄来一包东西 , 打开一看是60年代初写的有关苏东坡的论文 , 王老师早已忘却 。 上面尽是夏先生的批语和改正的错别字 。 30多年后 , 年过八十的王尚文重拾了写东坡的笔 , 每天坚持——这是对恩师多年前邮寄论文的一个悠远回应 , 来得如此绵长 。
这就是学问大家与教育家的情怀与风度 , 处处体现在细节上 。
夏承焘不仅仅埋首学问 , 他对于教育确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 1952年 , 他写了一篇《教书乐》的文章 , 回忆自己从教30年的体会 。 文中说:“一切东西给了他人 , 自己就少了 , 或全没有了 。 只有把学问教给他人 , 不但他有得而我无失 , 并且因经过一番教授 , 自己对这门学问更加深入了 , 自己的心得也更加巩固了 。 我们任教一年 , 可以多交数十位青年朋友;朋友增加 , 就等于自己的生命的扩大 , 这是不能以金钱计算的报酬 。 ”夏承焘还曾对学生说过:“现在是我教你 , 十年以后 , 你若不能教我 , 你便是我失败的学生 。 ”
之所以如此说 , 是因为夏承焘用全部学问与一生经验锻造的那根金针 , 慷慨大方地赠予一代又一代弟子 , 才有了死后学界赠予的“一代词宗”之旗覆身 , 才有了弟子们“千门桃李 , 绛帐重茵传绝学;一代宗师 , 春风词笔满中华”的挽联……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12月15日第13版
作者:匡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