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马谡拒谏失街亭——马谡为何弃城上山,难道真的忽略了水源吗!( 二 )


>(郃)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马谡违亮节度: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马谡传》只说为郃所破:
>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王平传》说马谡舍水上山: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从《三国志》的这几段记载中,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马谡没有选择依城死守,而是将部队移往南山海拔两百米高的麦积崖进行防守。王平对此屡次进行规劝,但是马谡并没有听从,结果被张郃切断了水道,导致全军崩溃。幸亏王平在后摇旗呐喊,张郃怕有埋伏而没有深入追击,蜀军才免于被全歼的命运。
马谡的“申辩”
站在蜀汉的角度来讲,马谡的问题是违亮节制、舍水上山、举止烦措。可是我们也可以看出,马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的决策其实并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街亭又名街泉亭,顾名思义,以城中有泉来得名。而诸葛亮原本的布置应该是依托城池,拒守街亭。可是街亭位于魏国纵深之地,本身又是小城,不管是从其规模还是坚固程度考虑,街亭都不适合固守,何况狭窄的关陇通道到了街亭这一段,就豁然变宽到2公里公里左右;以马谡的兵力,在这种宽阔地带下难以与张郃的五万大军相对抗。如果他不舍城上山,而是当道扎营,无险可守,也许真可能全军覆灭。
《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书》:
>“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
也就是说,张郃自洛阳开出的时间,与诸葛亮自祁山进入陇西的时间大致相当。洛阳距离街亭约700公里,而祁山距街亭约400公里;但是魏军走的是境内坦途大道,而蜀军则是在敌境之内,要花时间占领西县并确保该地区无残余的魏军干扰补给线,然后方能继续北进,所以张郃和马谡抵达街亭的时间大概都在20天左右,也就是前后脚的事。所以马谡未必就有时间去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而这对于坚守是绝对必要的。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短时间内应该可以守住街亭,时间不长就很难说了。



街亭&马谡拒谏失街亭——马谡为何弃城上山,难道真的忽略了水源吗!
文章插图

第一次北伐行军路线
而马谡认为,即使在大道旁的山上扎营,张郃也不敢继续朝陇西进军,他随时可以切断张郃的后路,并威胁其侧后翼。因此张郃的唯一选择就只有先消灭马谡,然后再西进——但是马谡驻守在麦积崖,有险可守,想消灭他绝非易事。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的战略目的是什么?“阻援”。既然是“阻援”,那马谡的“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只是选择了一个更容易防守的地点罢了。
马谡之所以失败,问题只能是出在了水源上。《张郃传》说是“绝其汲道”,《王平传》说是“舍水上山”,两段记载略有些矛盾。按照后者的说法,马谡舍弃水源而跑到山上去——马谡跟在诸葛亮身边当了那么久的军事参谋难道真的会忽略水源这样的问题?陇山的地理特点的“上有清水四注”,街亭又称泉城,可见泉水应有很多才对。或许在其驻扎的高处或者不远处存在着水源,因此马谡才得以放心上山扎营,甚至派了兵士把守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