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类纂&古人护齿的历程

养生类纂&古人护齿的历程
文章插图
保护牙齿的历史,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IC photo供图)
○谷与麦
今天看电视的古装戏里演员饰演的历史人物,几乎个个明眸皓齿、口吐芳香。在古人的实际生活中,他们真的牙齿洁白、护齿有方吗?国人又是从什么时候?采取什么办法?开始漱口刷牙、保护口腔的呢?
《诗经·卫风·硕人》中,把美女牙齿形容为“齿如瓠犀”,意思是牙如瓠籽白又齐。它的反义词“龃龉”一词,出自战国时期的《九辩》,原指牙齿参差不齐,后形容意见不合。这是华夏文明追求牙齿美的早期记录,也暗合了之后人们对牙齿的审美观。
关于“漱口”的记载,《礼记·内则》就有:“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礼记》研究的是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内则》等篇可以看做是反映周代历史的文献资料。这句话的意思是,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在鸡叫头遍时就都洗手漱口。这说明古人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注重口腔卫生,每日漱口。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中有:“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这里在提醒人们饭后漱口,不然会得龋齿。在牙刷发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 宋代张杲的《医说》里说:“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后来有更多人主张,每天早晚两次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元代《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
保护牙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人在早期普遍采取含漱法。后来,才发展到既漱口又刷牙粉,二者兼用。有趣的是,根据《孔氏谈苑录》记载,唐朝三省六部的长官去见皇帝,嘴里都要含一枚能除口臭的丁香果,这怕是自己万一口臭熏及皇上,乌纱帽难保。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官修医书《圣济总录》有了《揩齿》一节,说的是:“……揩理盥漱,叩琢导引,务要津液荣流,涤除腐气,令牙齿坚牢,龈槽固密,诸疾不生也……”后面还附有若干个洁齿的散方,这说明宋代的中国人非常重视口腔卫生了。牙膏出现之前,牙粉是人们常用的牙齿清洁剂。宋代就有了“牙粉行”,就是专门制作售卖中药牙粉的地方。当时的牙粉制作已经非常专业化,也是人们的日常所需,不少宋人保持着每天刷牙的习惯。
有了牙粉,怎么能没有牙刷?宋代周守中在《养生类纂》称:“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当时是用马尾做牙刷。宋代《梦粱录》,记录了南宋时期杭州城已有专门制作和销售牙刷的店铺,并且那时的牙刷是用骨、 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毛孔两行,上植马尾,这和现代的牙刷已很接近。《太平圣惠方》有记载,两宋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刷牙匠,常常早晚行之。
牙签发现和使用的时间更长,全球考古中就曾发现过距今数万年前古人剔牙的证据。当时的人类用羽毛、鱼刺、骨签来剔牙。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南洛阳一处编号为M2717号的东周墓中出土了8根骨签,经分析确认是牙签。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江西南昌发掘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发现了一个精致的金牙签,一端可用做牙签,另一端可当刷子使用。可见,古代的人不但刷牙,而且在更早时期就开始使用牙签剔牙。
提到牙签不能不说杨柳枝,把它作为牙齿洁具,最早可追溯到大唐时期,所以古语里有“晨嚼齿木”一说。虽然有了牙刷,但廉价又方便的咀嚼杨柳枝的习惯,依然在民间存在。明代《本草纲目》也有记载,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人们把杨柳枝泡在水里,因杨柳枝含纤维,用时咬开后,纤维便会支出来,似一个个细小的木梳齿,特像今天人们用的牙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