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蝉@夏朝的货币是贝壳吗?在考古墓葬里有没有发现?死人口含的玉蝉和夏朝有关吗?

夏朝的货币确实是贝壳,这在历史文献中有很多的证据,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金为三品,指的是金、银、铜,金为黄色、银为白色、铜为赤色。)

在汉昭帝之时成书的《盐铁论》中也说:“故教与俗改,弊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

夏代使用贝币不仅在历史文献上有依据,在考古学上也有一些依据,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夏代的遗存,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海贝,并且还出土了仿制海贝的骨贝与石贝,说明早在夏代的时候,海贝不仅仅是装饰品了,而且作为一般等价物来使用了。

用海贝作为货币,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相当于中国的商周时期)的亚述古城尼姆鲁德遗址中出土了环纹货贝。

在印度和孟加拉等地,直到宋代的时候还在使用贝币,这在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详细的记载。

为什么人类在一开始的时候,喜欢用海贝当货币呢?我们都知道,在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商品交易都是以物易物,随着以物易物的交易越来越频繁,人们需要找到一种大家都经常使用并且携带方便的物品来充当媒介,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海贝是最好的选择,海贝是珍贵的装饰品,具有使用价值,又携带方便,而且不会腐烂,可以长期保存。

在中国古代,因为一开始的货币是海贝,所以凡是与财产相关的汉字,都带有一个“贝”字,如财、货、资、贷、债、账、贿、购等等。

从夏代开始至周代早期,流通货币都是贝币,如商代的戍嗣子鼎铭文中有“王商戍嗣子贝廿朋”的记载,《诗经》里也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说法,“朋”是贝币的单位,一般认为10个贝壳为1朋。

贝币到了周代中后期开始逐渐被金属货币所取代,一开始的金属货币也是仿照贝币的形式制造的,商代出现了铜贝、银贝、金贝,楚国流通的蚁鼻钱也是仿照贝币铸造的,仿照贝币铸造的金属贝币,是货币由贝币发展为金属货币的过渡。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在一开始的时候,为什么不使用金属货币作为货币呢?因为金属是有熔点的,没有一定的技术,是无法铸造金属货币的,而海贝只需进行简单的加工,就可以当作货币。

商代使用贝币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夏代究竟有没有贝币呢,其实还是有争议的。

二里头文化到底是不是文献中所说的“夏墟”呢?二里头文化是不是夏代的遗存呢?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因为现在被认为是夏墟或者说被认为是夏代遗存的遗址中,并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就无法与《史记·夏本纪》对照,也就很难确定该处遗址究竟是不是夏代的遗存。

所以,我们只能说在夏代的遗存中发现了贝币,但该处遗存究竟是不是夏代的遗存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说一说玉蝉的事情。

玉蝉很早就有了,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可知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就有蝉形玉器了,最早的蝉形玉器是在兴隆洼文化中发现的,商周时期的墓葬中也发现了很多的玉蝉,严格说来,玉蝉不是起源于夏代。

【 玉蝉@夏朝的货币是贝壳吗?在考古墓葬里有没有发现?死人口含的玉蝉和夏朝有关吗?】在汉代以前,玉蝉是作为装饰品使用的,人死以后,口中含玉蝉是汉代及以后的事情了,玉器通透,给人一种神秘感,《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样的说法,“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蝉具有高洁的形象,蝉羽化之后又象征着重生,所以,在汉代的墓葬中,考古学家经常发现死者口中会含玉蝉,但这一丧葬风俗其实与夏代无关,而是汉代出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