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蓝#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诗人应该深入大地,讲好这个时代的田园故事|第五届乐至田园诗会

蒋蓝#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诗人应该深入大地,讲好这个时代的田园故事|第五届乐至田园诗会
文章插图

诗会圆桌论坛环节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叶海燕
“诗意,不是诗人的专利。”12月18日,第五届中国(乐至)田园诗会开幕。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散文家、诗人蒋蓝,对乐至如何打造“中国田园诗歌之乡”,以及田园诗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乐至拥有独特的“中和气质”
田园诗歌应具有生活气息
在蒋蓝看来,地处成渝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环成都经济圈“三区叠加之地”的资阳乐至,有一种独特的“中和气质”:“巴文化的刚烈与蜀文化的柔脉,相互碰撞、交融,在四川中部,尤其是乐至地区产生了一种中和气质,一种特别的田园生活方式。”
蒋蓝#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诗人应该深入大地,讲好这个时代的田园故事|第五届乐至田园诗会
文章插图

蒋蓝
什么是诗意?“诗意不是诗人的专利,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程度的鲜花、荷塘。”蒋蓝谈到,诗意的文学标准是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最高体现则是田园生活,“对诗人而言,应由环境之美、风光之美,思考到人的生活气息,深入到田园的每一寸‘肌肤’里,对历史、民族有更深的理解。”
蒋蓝引用了白居易白居易的一句诗,为田园诗歌指出发展方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目前处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转折时期,我一直提倡‘大地写作’,诗人不能一味钻进象牙塔,而是应该深入到大地,讲好我们这个时代的田园故事。”蒋蓝用12字定义当代田园诗歌:由景及人,由事到情,由家到国。
依托桑源文化打造田园诗歌之乡
用多元形式树立文化自信
乐至有着上千年的种桑养蚕历史,这里自隋唐起便有“栽桑养蚕”的记录,是为“蜀绣”提供原材料的基地。如今,乐至从种桑养蚕、缫丝织布,到桑葚酒、桑叶茶、叶绿素提取,再到桑园游览,拥有蚕桑产业发展的完整体系。
蒋蓝#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诗人应该深入大地,讲好这个时代的田园故事|第五届乐至田园诗会
文章插图

乐至田园风光
乐至如何打造“中国田园诗歌之乡”这一名片?蒋蓝建议,乐至可传承、发扬好这一流传千年的桑源文化,同古蜀的纺织文化、丝绸文化相结合。在其表现形式上,也可更加多元化。“诗人不仅是写诗,还可以用多种文学形式,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情怀和观察。”
“田园诗会不仅仅是诞生好的田园诗歌,也不仅是诗人参与,通过拓展空间,培育和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蒋蓝表示,诗人可深入到田间地头,到社区、学校,将乐至的桑源文化、历史传说,以朗诵、讲故事等老百姓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形成文化自信。
【 蒋蓝#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诗人应该深入大地,讲好这个时代的田园故事|第五届乐至田园诗会】【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