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路演、上座率、口碑,走向院线的《导演请指教》更好看了( 二 )


短片|路演、上座率、口碑,走向院线的《导演请指教》更好看了
文章图片

随后便是拍摄剪辑、送审上映 。 虽然只是一个小短片 , 但德格娜再次踏上了实地考察之旅 , 王文也的创作中融入了陈祉希的亲身经历 , 这些恰恰构成了影片质感的关键 。 而这些也是电影行业真实创作业态的缩影 。
电影宣发的呈现 , 更像是某一场重要档期的“内卷大战”:各种主题海报、预告片轰炸市场;短视频对线上观影的有效转化 , 也让其成为宣发主阵地 。 “内卷”一度延展到线下路演 , 艺人的号召力、影片周边等都被提上日程 。 在贺岁、春节即将到来的当下 , 节目里宣发大战显然率先带观众感受了这种“行业真实” 。
短片|路演、上座率、口碑,走向院线的《导演请指教》更好看了
文章图片

接收来自市场的反馈 , 是最后的一环 。 在这里 , 上座率、口碑、观影人数等都被关注 , 最典型的应该是针对市场频频出现的诸如《扬名立万》这样的口碑黑马逆袭情况 , 节目同样设置了对应赛制:拿下线下展映口碑第一名的德格娜《两匹骏马》将获得加映一场的权利 。 虽然展映较短 , 但也在尽可能还原行业真实突围 。
没有所谓的复刻真实 , 走进院线、将大众艺术交给大众评价 , 不仅让新人导演直面未经修饰的市场真实 , 在实践探索中为之后的创作指明方向 , 电影工业化流程的强科普也揭开了电影行业的真实面纱 。 可能短片和电影的完整度仍然有所不同 , 但《导演请指教》已然面向大众市场打开了电影工业化流程的窗口 。
新导演暴风成长记 德格娜的第一部短片《回到伯勒根河》引发了很多争议 , 没有“先进的电影技术” , 也没有强烈冲突的情节 , 这更像是一个流淌在生活里的片段 , 有人在其中沉浸自然有人觉得乏味 。 到《巴德玛》时 , 她几乎收获了一致的肯定 , 严苛如李诚儒同样给出了“不平凡”的肯定 。
短片|路演、上座率、口碑,走向院线的《导演请指教》更好看了
文章图片

如今的《两匹骏马》 , 线下展映的口碑、热度兼具 , 公映现场好评如潮 。 德格娜真正打通了民族题材影视化的任督二脉 , 实地采风的创作习惯、淳朴自然的影像语言、愈发纯熟的导演手法 , 还是弱故事、强意境的表达 , 却一次比一次更加牵动人心 。 她正在成长为一个强风格化、同时又兼具市场化表达的新人导演 。
《导演请指教》行至后半段 , 制片人、专业鉴影组频繁用到的一个词 , 便是“成长” 。 这种成长不是对绝对力量的“趋同” , 而是竞技赛制和多元评价体系下碰撞出来的对电影创作的思考 。
短片|路演、上座率、口碑,走向院线的《导演请指教》更好看了
文章图片

相比《三十而已》 , 王一淳在《音乐之声》所显露的故事性、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都更成熟了 。 钱宁黄的成长 , 不仅是“社恐”本人面对镜头逐渐清晰的表达 , 也是《观察者》更成熟更好的叙事结构;包贝尔的成长是《不准笑》中对演员表演的把控力、对喜剧创作的取舍之道、对优质喜剧内容的追求 。
当然 , 导演的成长之路不是既定的 , 而是需要不断地试错与调整 , 需要更多的包容空间 。 以《爱情》一鸣惊人的曾赠 , 第二次《明月的花园》关于自身经历的讲述不算成功 , 但对于她来讲这更是一次实验 , 是个人风格化和题材创作上的探索 。 这一次她将挑战的是恐怖题材 。
短片|路演、上座率、口碑,走向院线的《导演请指教》更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