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陶寺!新石器陶寺;北白鹅!两周北白鹅|2021山西考古新发现( 二 )


陶寺遗址|陶寺!新石器陶寺;北白鹅!两周北白鹅|2021山西考古新发现
本文图片

▲图21号宫殿基址
发掘弄清了宫室建筑D1的规模、布局结构、年代等问题 。 D1东西长约26.8米 , 南北宽20.3米 , 总面积540余平方米 。 之上发现有三排18个柱洞 , 柱网结构比较清晰(图3) 。 柱洞直径一般40厘米左右 , 柱坑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 直径在0.8~1.2米 。 柱洞底部多有柱础石 , 有些础石周边填有石块以加固柱子 。 夯土台基仅余其基础部分和残余柱坑柱洞 , 从柱网结构判断 , 南北二进深 , 东西面阔7间 。 该宫室建筑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 。 此外 , D1西部发现一道夯筑较好的墙垣 , 整体呈“U”形 , 两端与D1西边缘相连接 , 墙宽0.9米左右 , 性质与功用不明 , 或许是D1西部的附属建筑 。
陶寺遗址|陶寺!新石器陶寺;北白鹅!两周北白鹅|2021山西考古新发现
本文图片

▲图3主殿D1平面图
D1以北也发现有较好的板块夯土 , 但被破坏严重 。 基础之上残留有3个柱础 , 已露出柱础石 。 值得注意的是 , 其中两个疑似柱础之间的对应距离约12.5米 , 与D1南北两列柱洞的间距基本相等 。 该宫室建筑是否存在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确认 。
宫室建筑D1以东近2米处发现一座大型房址 , 编号F37(图4) 。 F37平面为长方形 , 东西长10.85米 , 南北宽长度9.65米 , 面积100余平方米 。 房址为地面建筑 , 带有围墙 , 墙宽0.65米~1米之间 , 挖有深约30厘米的基槽 , 墙体残高8~12厘米 , 黄花土 , 较纯净 。 南墙中间开门 , 门址朝南 , 门道宽约1.6米 。 房址地面为烧烤地面 , 较为坚硬 , 并非常见的白灰皮地面 。 房址建筑于1号宫殿夯土基址之上 , 位于大型宫室建筑D1之东 , 并与之同时 , 年代不晚于陶寺文化晚期 , 推测为陶寺文化中期始建 , 延续使用至陶寺文化晚期偏早阶段 。 其性质或功用特殊 , 可能为宫室建筑D1的附属建筑 。
陶寺遗址|陶寺!新石器陶寺;北白鹅!两周北白鹅|2021山西考古新发现
本文图片

▲图4F37平面图
在F37的东南发现一座小型房址 , 编号F39(图5) 。 平面为圆角近方形 , 长约7.2 , 宽7米 , 墙宽1~1.2米 , 面积50.4平方米 。 门址朝西 , 宽1.2~1.6米 , 带有浅坡道 。 室内为白灰皮地面 , 中间位置见有方形灶面 。 房址西北角留有7块牛肢骨 。 F39地面之上发现一件铜器残片 , 器形难以判断 。 F39与F37大体同时 , F37室内面积小 , 墙却较厚;门向西 , 似乎有意朝向F37或D1 。 此外 , 室内发现集中摆放得牛腿骨 。 推测其性质或功用特殊 , 可能也是宫室建筑D1的附属建筑 , 类似储藏室 。
陶寺遗址|陶寺!新石器陶寺;北白鹅!两周北白鹅|2021山西考古新发现
本文图片

▲图5F39平面图
在F39以东新发现4个排列有序的柱洞 , 且与D1南排柱洞在同一条东西线上 , 周围未发现其他柱洞以及与建筑密切相关的遗迹 。 柱洞直径0.27至0.45米不等 , 柱坑直径0.6米至0.68米不等 , 底部均有柱础石 。
在F39以南再次发现房址F40(图6) 。 F40平面同样为圆角近方形 , 东西长6.7米、南北宽6米 , 墙宽0.5~09米 , 面积40.2平方米 。 西墙有缺口 , 应为门址所在 , 宽1.75米 , 朝向西 , 与F39相同 。 该房址残存有墙体和部分屋内地面 , 为常见的白灰皮地面 , 但更为重要的是白灰皮地面十分讲究 , 有精细的刻划与戳印装饰(图7) , 确证了以往宫殿区灰坑中见到的装饰白灰皮为宫殿房屋建筑所有的推测 。 此外 , 白灰皮地面之上较大面积的覆盖有一层较薄的白灰皮 。 推测可能属于该房子墙面 , 倾倒后压在地坪之上 。 F40建筑于1号宫殿夯土基址之上 , 年代不晚于陶寺文化晚期 , 或与F37、F39大体同时 , 推测为陶寺文化中期始建 , 延续使用至陶寺文化晚期偏早阶段 , 陶寺文化晚期彻底废弃 。 F40东墙与F39东墙大体在同一南北线上 , 这样F37、F39、F40很可能是主殿D1东部的一组建筑 。 F40性质或功用特殊不明 , 有待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