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商朝的科技文化,绝对颠覆你的想象

文/令史
在我们的印象中 , 尧舜禹 , 夏商周是很久远的年代 , 那时的人们还不懂得科技发展 , 也没多少文化 。 但是 ,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商朝的科技文化发展 , 绝对颠覆你的想象 。
1.天文历法
我国现存最早的物候天象历是夏朝的《夏小历》 , 它记载了一年中每个月的物候、天象情况和相应的生产活动安排 。 所载的生产活动内容广泛 , 对农业、桑蚕、畜牧、渔猎等都做了安排 , 对中国古代的生产活动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商代继承了重视天象观测的传统 , 殷墟卜辞中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 。 其中有日月食的记录 , 对恒星也有一定的认识 , 特别重要的是有世界上最早的新星观测记录 。
商代的历法 , 在夏历的基础上 , 把中国最早实行的阴阳合历加以调整 , 使它逐渐趋于完备 。 依据卜辞所记 , 殷历大月为30天 , 小月为29天 , 而把太阳历与太阴历相参差的天数合并到一月时 , 就在这一年的年终增加一个第13月 , 这是中国设置闰月的开端 。
除此之外 , 对于干支纪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也有所反映 。 殷历为中国传统历法奠定了基础 。
2.青铜技术
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 。 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在夏朝已经萌芽 , 到商朝达到繁盛期 。 商朝铸造的青铜器种类繁多 , 大小不同 , 式样各异 , 造型都很精美 。
商朝青铜器具的最杰出代表是司母戊大方鼎 。 它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 , 鼎高(带耳)133厘米、长111厘米、宽79厘米、重875千克 。 司母戊鼎的材质为含铜84.77%、锡11.64%、铅2.7%的青铜 。 鼎身每边由8块外模拼成 , 鼎足由3块外模拼成 。 大鼎的耳是空心的 , 并且是与大鼎分别铸造后再铸接在一起的 , 采用这种分铸法来铸造体积庞大而结构复杂的器皿 , 在青铜冶铸工艺上是一个杰出的创造 。
商朝|商朝的科技文化,绝对颠覆你的想象
本文图片

另一尊青铜器四羊方尊也很有名 。 它于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月山铺 , 造型雄伟、庄严 。 四羊方尊的中部四角各装饰有一个羊头 , 通体饰以细密纹饰 , 做工极为精致 。 羊头用分铸法铸造 , 再与尊体铸接 , 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
由于克服了纯铜的柔软弱点 , 且具有熔点低、铸造性能好等优点 , 青铜逐渐成为古代铜器中的主要品种 , 并促进了车、船、雕刻、金属加工等制造技术和农业、军事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
青铜器的应用 , 代表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 , 成为这一时代的鲜明标志 。
3.文字之母——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 诞生于商代 。 刻有甲骨文的龟甲、兽骨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 , 是在1899年发现的 , 1928年后又多次发掘 , 先后出土达10余万片 。
商朝|商朝的科技文化,绝对颠覆你的想象
本文图片

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在4500字左右 , 可识别的约1700字 。 这些甲骨文是自盘庚迁殷到纣亡273年间的遗物 , 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
甲骨文的文字结构不仅已经由独体字趋向合体字 , 而且有了大批的形声字 , 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 。 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 , 在可识别的汉字中 , 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体系 。
商朝武丁时期的大型涂朱牛骨刻辞 , 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 , 主要记述了北方部族入侵中原、野外狗猎和观察天象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