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乐陵小枣串起我和《解放日报》记者的缘分

不算故事(7)
文/朱殿封
2021年12月17日
金丝@乐陵小枣串起我和《解放日报》记者的缘分
文章插图
这张名片和存放名片的本子是上海《解放日报》采访人员徐家麒寄给我的。我们两人至今没有见过面,前些年只是有通信往来。我们的“相识”是由我给《解放日报》一篇稿开始的。
金丝@乐陵小枣串起我和《解放日报》记者的缘分
文章插图
我家乡乐陵市盛产金丝小枣,从小对金丝小枣情有独钟。记得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一篇语文就是写乐陵无核小枣的:“乐陵小枣没有核,又好吃来又好卖,把它运(卖)到外国去,换回机器外汇来。”后来从事新闻工作,在乐陵期间每年多次采写有关乐陵小枣产业发展的新闻。离开乐陵后,几十年来也是一有机会就写乐陵小枣,还拉上同仁来写乐陵小枣。平时接朋访友捎带礼品,也是首先想到赠送乐陵小枣。
1991年秋末的一天,我在家里又和父亲说起乐陵小枣。父亲说,咱乐陵的金丝小枣北方人不大稀罕,南方人很稀罕,特别是上海一带,送礼你若送给他金丝小枣,他稀罕的了不得。人家南方人吃饭会吃,讲究营养,知道小枣是好东西。父亲还特别说,过去咱们老家的人去上海看望亲朋好友带小枣,一家就送二三斤,他们特珍惜,若是送多了就不值钱了。
金丝@乐陵小枣串起我和《解放日报》记者的缘分
文章插图
父亲的话引起我的联想,我想到既然上海人喜欢金丝小枣,他们也自然愿意了解小枣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吃法等知识,我可以写篇侧重知识性的小枣介绍文章,投给《解放日报》试试。对宣传推销乐陵金丝小枣和吃枣的南方人都有好处。于是,我写了一篇《乐陵金丝枣儿甜》的知识性新闻稿,寄给《解放日报》。《解放日报》我没有认识的人,就按图索骥寄了出去,我们采访人员站没有订《解放日报》,担心刊发了不知道,我寄稿时附带了几句话,如果此稿刊用,请编辑寄份报纸。
金丝@乐陵小枣串起我和《解放日报》记者的缘分
文章插图
运气不错。12月3日,《解放日报》在第三版刊发了此稿,给寄来报纸。编发这篇稿的徐家麒编辑随寄报纸写了一封短信。那一年,与此稿刊登日期差不多时间,上海举办一个什么商品展销会,乐陵小枣参展,这篇稿无意间作了配合,起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用,展销期间小枣销路大好,参展商回来纷纷言说“今年小枣在展会上销路出乎意料”。当然,乐陵方面并不知道我投稿之事,更不会认为与此有关。此稿起没起作用,起了多大作用,上海人大概知道。
我听到这个信息反馈很高兴,从心里感谢徐编辑编发此稿,给他寄去十斤乐陵金丝小枣致谢。徐编辑收到后给我来信,随信寄来他的名片和这个存放名片的本子。我翻看名片,名片背面是英文介绍,应该是为联系老外提供便利。当时我想,上海就是上海呀,作为开放前沿城市,人们的开放意识、思想解放程度,从一张名片上都能体现出来。
金丝@乐陵小枣串起我和《解放日报》记者的缘分
文章插图
徐编辑告诉我,他被派驻浦东新区采访人员站了,在那里遇到了德州在新区设立的一个公司负责人,与其说起我,该负责人说他曾在地委办公楼上班。商品经济大潮在冲击着每一个人,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收入被甩到后面,许多人动心了。徐编辑对此感叹,问我是否有打算。其实,我反复掂量过自己,我是个既不适宜从政也不适宜经商的人,是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经商从政就死了那份心吧,还是心无旁骛地爬格子挣饭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