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小剧场·大码头|《南华经》:突破写意与程式特征,实现与观众的共情

警世通言$小剧场·大码头|《南华经》:突破写意与程式特征,实现与观众的共情
文章插图

2021年12月15日晚,由梅花奖获得者吴素真,优秀青年演员苏印永主演的豫剧《南华经》在长江剧场上演。
舞台布景带有极简主义美学风格,深蓝色背景营造出虚无缥缈的南华山意境,在一隅天地中营造出春夏秋冬的时光流转、草堂祭台等场景转换;两人分饰三角,布景只不过两椅一桌一碑而已,却通过无实物的虚拟性表演打造了超然剧场之外的“戏剧时空”。庄子得道的仰天长啸、素心“守寡”的悲寂凄凉、劈棺之前的痛苦挣扎、真相大白的心如死灰……将人物情感刻入内心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写意性、程式性的特征,演员与观众实现了共情。
《南华经》取材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和《大劈棺》,但在故事情节、思想寓意、戏曲文本、人物形象等上都做出了大胆的创新。
警世通言$小剧场·大码头|《南华经》:突破写意与程式特征,实现与观众的共情
文章插图

京剧《大劈棺》则选用了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庄子试妻”的故事为蓝本,剧本内带有典型的男性单边主义特征,为投合封建礼教守节观念,要求妇女要“从一而终”、“一女不侍二夫”,其中,为凸显庄妻的“不守节”,描摹带有典型的倾向性特征:“庄子忽然得病,一命呜呼。田氏却在灵前,与前来吊唁的楚王孙眉来眼去,还要嫁给他”。而在豫剧《南华经》中,人物动机发生了变化,庄生有意化身为楚王孙试探勾引,使得作品不至于被蒙上“封建桎梏”的典型色彩,并且将原戏劈棺取脑髓情节改为劈棺取真经,去掉原来的极端暴力元素,由此衍生出“一人痴道、一人痴情;一人欲离,一人誓守”两个对立融合的心理主线,在以另一人称(楚王孙)重新了解妻子后,庄子发出了如此嗟叹:, “往昔我一心修道不染尘,今日忽觉草堂好温馨,再看我妻不可方物花月貌,没想到庄生我修得此佳人”庄子试妻,修道终来,却仍旧放不下人间烟火,到头来确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
警世通言$小剧场·大码头|《南华经》:突破写意与程式特征,实现与观众的共情
文章插图

除了人物形象与戏剧文本的改编,戏剧音乐的创新也令人新奇,在庄妻与庄子假扮的楚王孙互生情愫之时,配乐中加入了钢琴,描摹了一种心流的交互。而在刻画电闪雷鸣雷鸣时,则使用了高音区的笛子、笙及打击乐等,制造了尖锐、刺耳的声响。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京剧《大劈棺》还是豫剧《南华经》,对于庄子的刻画均带有“污名化”的特点,是对“鼓盆而歌”行为艺术性的改写。作为观演者本身,在对表演艺术作出审美判断的同时,也要区分事实与改写。
【 警世通言$小剧场·大码头|《南华经》:突破写意与程式特征,实现与观众的共情】
作者:祝潇语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