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面!王昌龄咏荷花的一个千古名句,被李清照随手一仿,写出别样的美感
在两宋文坛,论模仿能力,李清照数一数二。一般来说,仿的毕竟是仿的,是很难超过前作的,但李清照模仿起来,却能达到两个至高境界:第一种境界,让经典名句在自己手上,更加出彩。这一点,大家可以参看她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句模仿的就是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的句子已然够经典了,被李清照这么一仿后,则更加出彩。
文章插图
第二种境界,让不太出名的诗句,点石成金。这一点,大家可以先看看唐代诗人韩偓的《偶见》,其中写道:“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很有想法,却并没有写出美感。但是这诗到了李清照手里,则变成了《点绛唇》中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改变,完全达到了让平凡变“神奇”的效果,这就是李清照的笔力。
文章插图
除了以上例子外,李清照还曾模仿过温庭筠、苏轼、欧阳修等名家的作品,大多数都被仿成了经典,在前几期里笔者都陆续跟大家介绍过。本期要和大家说的是李清照对王昌龄诗的一次模仿。一:先来看王昌龄的原诗《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顶着“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包揽了初唐六分之一的七绝,其七绝水平之高,不在李白、杜甫之下。而这首采莲曲,正是王昌龄的得意之作。这是一首写采莲女的诗作,这类诗自魏晋开始,就已经流行,千年文坛中有太多这类诗作。同时,它也是一首咏荷花诗,将花与人之美融合到一首诗中。
文章插图
首句写采莲女如荷叶般的罗裙,这个比喻并不新奇,且看第二句。第二句这个比喻就厉害了,把采莲女的笑脸比作荷花,本也常见,关键是人家用了“向脸两边开”这样的神句。俏美的笑脸,在荷花丛中,相互照映,难以分辨到底是花还是人。现在不少人觉得这句诗有点儿怪怪的,似乎有点儿瘆人,但事实上,若是去荷塘采过莲,就会知道这样的场景有多美。
文章插图
诗的后两句,一样是妙笔。荷叶茂密,采莲女混杂在池中,让人分辨不清。直到听到她们的歌声,才知道池中有人。这两句通过听觉,打破了池中的平静,写出了一股灵气。纵观王昌龄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隐现之中的美,令全诗读来十分耐人寻味。二:再看李清照是如何模仿“芙蓉向脸两边开”《浣溪沙·闺情》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是李清照很调皮的一首词,应该写于她早期的幸福岁月里。大家一看便知道,她模仿出的正是“绣面芙蓉一笑开”这一句。
文章插图
当年王昌龄说“芙蓉向脸两边开”,字面写芙蓉花在脸的两边开放,比喻虽然十分新奇,但是却少了一丝俏皮。于是李清照不再用“两边开”,而是用“一笑开”,改了一种写法,但却让句子更加灵动。同时在李清照这句诗里,芙蓉已经不再是荷花,而是代指少女姣好的面容,也更加直接。所以,李清照此句的模仿,显然是十分成功的。它写出了别样的美感,有情有趣又调皮。一笑,是微微一笑,突然而又灵动,写出了痴情少女特有的韵致,让人会心一笑。
- 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最著名的一首边塞诗,短短四行,被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 两乡$王昌龄被贬龙标之时,写下《送柴侍御》,后两句成赠别的千古名句
- 魏二#王昌龄一首经典的送别诗,通篇写得非常巧妙,成为送别名篇!
- 王昌龄@王昌龄水平很高的一首诗,每一句都充满忧愁,但是没有写一个愁字
- 寺庙!王昌龄在寺庙禅房的墙壁上,随手题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犹如偈语
- 凉州词@王之涣写了一首诗,超越王昌龄的《出塞》,章太炎称其为七绝之最
- 一笑!王昌龄咏荷花的一个千古名句,被李清照随手一仿,写出别样的美感
- 孟浩然#世人只知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不知孟浩然送王昌龄才是真正动情
- 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这首诗被称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你怎么看
- 诗作#王昌龄最“残酷”边塞诗作,每个字都带着寒意,开头10字冷彻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