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对于是进|从这几个例字,来看《张迁碑》隶书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一、对
文章插图
这个“对”字右边的义符“寸”,看起来形态有些奇怪。它的竖钩似乎是拆做两笔写成的。拍摄这一期日课视频的时候,我也照这样去写了。当时的考虑是,像这样把穿过一横的竖画拆做一点一竖两笔来写,在传世汉碑中也有旁证,比如《史晨碑》中的这个“相”字:
文章插图
(从上面这个拓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相”字左侧的义符“木”,其中一竖是拆做一点一竖两笔来写的。)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当时拍摄的时候,把竖钩拆做一点一竖来写,让我感觉非常别扭。正是这种别扭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遍检汉碑之后,我发现,凡以“寸”为义符的字形,将竖钩拆做两笔来写,只有《张迁碑》这一个孤例。而且,《张迁碑》本身不止写了一个“对”字,而另一个“对”字也不是这样写的:
文章插图
这就不能不使我怀疑,将义符“寸”拆做两笔来写,可能是刻工对书丹笔迹的误刻。之所以做出这个推断,是因为我发现汉碑中凡写“寸”这个义符,竖钩往往带有比较夸张的装饰性的起笔动作,比如下面这两个“封”字:
文章插图
这两个字的竖钩,起笔逆锋入纸的方向是相反的,但都把这个回锋动作做得很大,以至于在竖钩的顶端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蚕头”。文化水平相对低下的古代刻工有可能把这样的“蚕头”误当作了一点,于是乎就把“寸”的竖钩刻断,刻作了一点一竖的模样。但我们照此临帖,会明显地感到气势不流畅,笔意不连贯。因此我还是觉得,这个字最好还是像下面这样临写:
文章插图
《张迁》这块碑在当下的书法批评和书法史论中往往被推尊为第一流的汉碑作品,甚至被某些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赞为汉碑第一。但我要斗胆说一句,这块碑不但刻工的手艺比较拙劣,书丹的水平也同样不乏令人质疑的地方。今天我们这一课临写的前两个字即“对”和“于”,把它们摆在一起来看看:
文章插图
如图所示,这两个字在不同程度上都流露出了重心不稳定的毛病,而且重心的倾倒方向还是同向的,这似乎可以被认为是书写者的某种不好的习气所致。相对而言,“对”字的重心倾倒还不太显,但“于”字因为右侧重心的倾斜导致整个字左右两部分失去必要的联系和呼应,已经有点儿写散架的模样了。像这样的瑕疵,在《张迁碑》里时有出现,不能不让人反思,以往对这块汉碑的书写水平做出的认定是否准确。二、于
文章插图
三、是
文章插图
临摹这个“是”字的时候,我们必须在笔画①和②之间做一抉择,究竟以谁为主笔。从图片上看,似乎笔画①更抢镜,因为它更长,把笔画②给“罩住了”。但在实际书写的时候,选择笔画①为主笔将会遭遇这样一个问题:因为笔画①的下方还有相对复杂的结构,这一笔即便设定为主笔也不能写得太重太粗,否则将对下面的结构形成极强的空间压迫感。而笔画①一旦被择定为主笔,为了突出它的地位,笔画②的波磔也无法写得厚实。这将导致整个字的线条语言非常单调,成字形态索然无味。有鉴于此,我还是选择以笔画②为主笔来临写了这个字:
- 冷兵器#名字最好听的九种冷兵器,风翅镏金镗上榜,第一你绝对想不到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内阁首辅$女子出一上联: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解缙至死都没对出下联
- 颜文字&安利五本重生文,对,爷在教你做事,强烈推荐
- 网络|【爱伦“混”世心语】面对八风的历练
- |有些人害怕碰见领导,记住3个潜规则,领导对你印象深刻
- 水粉$23岁外国美少女画师:10年前10年后进阶画画对比,画风唯美
- 弗兰肯斯坦@苏联制造20条双头狗,冷战对手不甘示弱,美国人又制造出什么?
- 中国艺术$艺术鉴赏网:张筱玲谈“八大山人”画中的“拙对变”「专栏」
- 稀为贵@62岁的白居易终于抱上了外孙女,开心写下一诗,对出一个千古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