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广州多个“科技艺术”展览 探讨“虚拟现实”

展览|广州多个“科技艺术”展览 探讨“虚拟现实”
本文图片

“比特后人类”展览现场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朱绍杰 黄宙辉 实习生 陈晓楠
【展览|广州多个“科技艺术”展览 探讨“虚拟现实”】近日 , 广州多家艺术机构聚焦“科技与艺术”“虚拟现实”等前沿话题 , 策划主办了多个样貌独特的青年艺术展览 , 以不同样式呈现艺术创作者对当下社会、文化急剧变动的敏锐感触 。
近年来 ,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艺术创作方式 , 越来越多创作者站在“艺术与科技”的角度 , 对传统非遗、当代艺术进行新探索、新实践 。
展览|广州多个“科技艺术”展览 探讨“虚拟现实”
本文图片

邱志杰《技术史地图》局部
思考数字化生存时代
在全球“数字化生存”的语境下 , 人类史无前例地依附技术而生存 。 机器正在人性化 , 人类正在数据化 。 在生命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图景中 , 科技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命形式 , 政治、文化、艺术系统都受到前所未有冲击 。 二元对立思维的价值评判或许不再适应多元化的当下 , 人们不得不探索新的方法来重新考量新时代的科技伦理问题 。
2021年12月15日 , 由王绍强担任总策划 , 冯原担任策展人的《比特后人类:郑龙一海的视觉实验》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 该展览由“比特城——2087”“界面综合症”“电子生物学”三个部分组成 , 分别指涉“未来城市景观”“数据隐私”“生物与算法”这三个议题 。 据介绍 , 展览尝试以视觉艺术的角度切入 , 引发人们思考数字化生存时代如何处理人与科技共生的关系 , 以及未来科技可能会带来的新型“数字化模式”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郑龙一海展出的作品《比特城市》中 , 将对于科技时代生活的想象与哲学思辨 , 通过影像、装置的方式进行了呈现 。 作品中 , 他重新建构的未来城市 , 像机器一样在不断地进化、升级 , 经历着由盛世到毁灭的循环 , 神秘而又荒诞 , 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畅想的空间 。
值得一提的是 , 特别为此次展览创作的作品《比特城市》 , 运用重组、夸张、抽象的艺术手法 , 将对于科技时代生活的想象与哲学思辨 , 通过影像、装置的方式呈现 。 从郑龙一海展出的这一批视觉艺术作品可以看到 , 这位青年艺术家在不断扩张自己的艺术世界 , 绘画、文字、摄影、动态影像 , 甚至数据、集成电路板、屏幕等互联网时代的标志元素 , 都成为他实践视觉艺术创作的媒介 。
展览|广州多个“科技艺术”展览 探讨“虚拟现实”
本文图片

“裸眼3D”作品展演效果图
把产学研成果“写”在地上
2021年12月16日起 , 广东工美艺博中心广场开启了一场“裸眼3D”的系列作品展演 。 展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广州艺境单元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和艺术与科技联合实验室进行的产、学、研项目 , 试图把艺术创作“写”在地上 。
《37%》关注眼部疾病患者的感官和世界 。 据统计近视、白内障、色盲的人数已占全球人口总数的37% , 作品以“37%”为线索、以灯光为媒介展开 。 37%这个简单的数字下 , 是庞大人口数量的累积 , 部分患者群体的生活和出行也在被忽视或者影响 。 作品将灯光作为内容载体 , 再以患者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接受治疗的过程串联成故事时间轴 , 通过叙事角度的转换将观者带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