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挺进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 全城共享艺术蝶变( 二 )


带着全球艺术“尖货” , 世界知名拍卖行、画廊纷纷抢滩上海 。 第四届进博会首设的文物艺术品板块 , 吸引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艺术品机构带来夏加尔《马戏演员与马戏团》、贾科梅蒂《戴亚高的半身像》等178件展品 。 海外参展画廊超过七成 , 与国际最顶尖的巴塞尔艺博会的一线蓝筹画廊重合率近五成 , 今年步入第八个年头的西岸艺博会成为国际顶尖画廊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首选登陆地之一 。 国际设计风向标“设计迈阿密”亚洲首展前不久落“沪” , 带来全球34家顶尖参展商的收藏级设计品 。 世界著名拍卖行佳士得近日宣布即将入驻外滩标志性建筑 , 这是其继在伦敦、纽约、香港、巴黎等地后 , 又一次选择在全球国际性都市核心位置打造艺术空间 。
这样一种吸附力更为真切地为大众感知 , 则以全年不断档的海外艺术“顶流”特展与日渐壮观的国际级首展矩阵作为载体 。 前者以“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万物的声音”蓬皮杜中心典藏展、“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意大利卡拉拉学院藏品展、“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爱即色彩”夏加尔展、“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等为代表 , 令艺术爱好者感叹“足不出沪 , 竟然一两年间在多个艺术展览中补完了大半部世界艺术史” , 排上日程的还有“诺曼底曙光·十九世纪欧洲绘画流变”“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马蒂斯的马蒂斯”等 。 后者则包括瑞士著名艺术家约翰·阿姆莱德中国首次大型个展“再 , 再”、德国艺术家乔纳斯·博格特亚洲首场美术馆个展“绽放和谎言”、巴西艺术家比亚翠兹·米拉塞斯中国首次美术馆个展“对角线上的芭蕾”等一连串展览 , 不断拓宽大众的艺术眼界 。
培育力:增长的“艺术人口”为艺术消费市场壮大筑牢根基
上海的艺术生态内生于艺术的生命力 , 外化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 其本质体现的是艺术的人民性 。 这样的观察 , 来自艺术学博士、上海社科院青年学者王韧 。 她留意到 , 在这座城市 , 无论哪一天逛展 , 遍布全城的可选项几乎都多达四五十个 , 全民性与多样性是其鲜亮的底色 。 展览的海纳百川 , 造就了大众审美口味的包容 , 一位市民的说法很有代表性 , “不一定看得懂 , 但愿意走近它 , 感受它” 。
在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会长朱刚看来 , 这样一种美育还呈现出开放、创新、主动的趋势 , 不断刷新人们对于艺术的想象 。 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 , 竞相被美术馆“请进来” , 跨界输出更为丰富、有趣的文化产品——昊美术馆为“空山基·大都会”特展定制了太空主题音乐会 , 程十发美术馆重阳之夜开设临时露天电影院;西岸美术馆迎来“跃动她影在西岸”当代舞蹈节 , 明珠美术馆推出“儿童戏剧夏令营”……与之相对的 , 则是艺术的“走出去” , 走向车站、机场、街头、商圈、广场、公园等更为广阔的公共空间——东昌大楼有了上海首个“楼道美术馆”;“粟上海”将曹杨新村的桂巷菜场变身美术馆 , 还开起艺术夜校;复星艺术中心在BFC办公楼辟出艺术空间;陆俨少艺术院将展览配送到嘉定陈家山公园……全城都在成为美育的“开放大学” 。
全民美育塑造着公众对于艺术的认知与认可 。 有业内人士指出 , 艺术鉴赏力的培育与艺术消费习惯的培育是合为一体的 。 近年来 , 上海趋于日常化的艺术消费市场呼之欲出 , 其实正与“艺术人口”的慢慢壮大息息相关 。 没有全民美育作为基础 , 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就没有厚度 。 当艺术如神经末梢一般渗入城市角落、大众生活 , 全球艺术之都才可谓真正拥有坚实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