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晚清科幻小说中的中国社会|一周新书风向标( 二 )


突破低自尊的关键,正在于改变这些消极的核心信念。作者认为,提高自尊感、变得更加自信,虽然没有快速的方法,但是每天半小时的练习已经足够。书中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比如建立积极品质清单、写作积极数据日志、行为模式概述、评估自己的新的核心信念的可信度等等。对于有低自尊困扰的读者,这会是一本相当实用的,可能对生活产生巨大帮助的作品。
社科
施密特#晚清科幻小说中的中国社会|一周新书风向标
文章插图
《激情、技艺与方法:比较政治访谈录》
编者:赫拉尔多·L·芒克、理查德·斯奈德
译者:汪卫华
版本:当代世界出版社·雅理译丛
2022年1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罗东
一个学者当初选择进入一门学科、一个领域,偏好何种研究视角,可能都没有什么故事,只不过顺其自然,也可能确实因于某种经历、刺激或理想,“在此之后,因此之故”(亦如拉丁谚语“post hoc,ergo propter hoc”),受到学术事业的感召。当然也可能只是学位念完了,顺道再求职谋生罢了,不过这并非就次一等,也不必然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理由。就看他作为当事人如何去回忆和理解当时的选择了。
《激情、技艺与方法:比较政治访谈录》访谈的是比较政治学“黄金时代”的十五个人物,包括研究文明冲突与秩序的亨廷顿、研究东南亚“农民道义经济学”的斯科特以及将“国家”(state)这一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找回来的斯考切波。他们影响的学科不只是政治学,还有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他们的学术研究都在冷战期间初露锋芒,在那个时代,他们机缘巧合地走上了对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的研究之路,在“他乡”发现了在本土不可能提出的概念,或者找到原有理论框架的解释边界,反思一番,加以修正。而这些历程与生活和学习可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斯科特提到他本人的一个有趣特征,到了一个地方,总是以为不属于那里,为了证明自己优秀并且有资格,在头一两年是个“好小孩”,把所有的疑虑都埋藏在心里,直到有把握后“叛逆”。他说的“地方”指的是学校,他在求学和早期工作期间都曾这样做事。这让人一下想到他研究东南亚时描述的农民生存策略或技艺。再比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将“国家”(state)找回来的斯考切波,被同为受访者的施密特“吐槽”。施密特认为,需要将“国家”找回来的其实只是美国学者而已,这是因为在欧洲从来不存在找回来一说,所以他捡起了前人的“法团主义”这个概念,重新阐述。除了这些,访谈录中也有他们与师长、学生、同事和家人之间的个人故事。让他们在学术上成功的条件,不都是超脱于日常生活的。个人性格和生活,与社会历史环境一样影响着他们的研究热情和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访谈者也是学者。而他们的提问依然是一种“初学者”角度,并不累赘,并且还保持着一些好奇心。原书初版于2007年,中文版面世,厚达八百余页,可以说是一部大部头了。好在,中文版在结尾处依然保存了二十几页的姓名和概念索引——可惜许多书在翻译版中删去了原书有的索引。对于访谈录来说,索引实在太有必要了,毕竟我们跟着姓名可以看到学者实际上也生活在社会网络中,相互激励、商榷、吐槽,甚至在方法和思想上彼此影响。当然,试图通过访谈录来完整地理解一个学者的研究或思想,是枉然的。
思想
施密特#晚清科幻小说中的中国社会|一周新书风向标
文章插图
《权利、正义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