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展示的第三个临本出自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手笔 。 他临写的“为”字 , 笔画虽是划出了向左下斜行的上拱的弧线 , 但这一段弧线属于尖锋线而非侧锋线 。
并且 , 即便何绍基主动降低了笔画的书写难度 , 将侧锋线之间的对转改做了尖锋线与侧锋线的对转 , 但是他写出雁尾的时候仍然小心翼翼 , 点到即止 , 没能把原拓上雁尾的形状写足 。
在我看过的所有临摹本中 , 唯一一位堪称忠实地还原了拓本特征的书法家是林散之先生 , 他的临摹本是这样的:
本文图片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 , 林摹本书写“为”字的笔画时 , 向左下斜行的这一段并不是一笔长运而是拆为两笔短运来完成的 。
我们可以从图中的这个笔画节点清晰地观察到林先生的接笔动作:
本文图片
我猜想 , 标出这个笔画节点之后 , 可能又会招来不少貌似内行的批评 , 说“这是画字 , 不是写字” 。 那么接下来 , 我们就针对这个笔画 , 从字体演变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这样书写的合理性 。
众所周知 , 隶书是自篆体演变而来的新书体 , 故此 , 隶书当中的不少笔法其实都还残留着篆体的运笔特征 。
而在传世汉碑之中 , 《张迁碑》又属于篆籀遗意特别浓厚的一类 。
篆书运笔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那些屈曲缠绕的弧线看似一笔长运 , 其实往往是以分笔、接笔的方式节节推进来写成的 。 就以“为”字为例:
本文图片
这是吴昌硕先生书写的两个“为”字 。 与隶书“为”字的笔画相对应的这个长笔画 , 缶翁都是以接笔的方式写成的 。
对比林散之临摹的《张迁碑》“为”字 , 林与吴的接笔点正好是对位的 。 采用篆书的接笔方法来写《张迁碑》“为”字有什么好处呢?
我私意以为 , 大致有二:
本文图片
其一 , 接笔的写法其实是以两条下卧的短弧线以夹角相接的方式组成了一条上拱的长弧线 。 相比于一笔长运写成上拱的长弧线 , 接笔写法的运笔姿态要顺畅得多 , 笔画因此可以写得更长 , 更舒展 。
其二 , 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 , 接出一笔之后 , 笔画从两段轨迹变成了三段轨迹 。 其中的第二段轨迹(如上图所示)可以写作下卧的弧线 , 由此 , 它与第三段轨迹即雁尾的相接是以一个缓和的角度造成的 , 这就避免了在二、三段轨迹的接笔点上剧烈地扭转笔锋 , 有效地防止了绞锋和破锋的发生 。
最后 , 附上我临写的“为”字:
本文图片
二、不
本文图片
三、可
本文图片
四、苑
本文图片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书法|深度解析四位书法名家的《张迁碑》临本,谁写出了原碑的神采】
- |当代著名书法家姜军书法作品欣赏
- 春联|洞口县:2022年首届“多彩石江”迎新春书法联谊会圆满举行
- 太白湖新区$太白湖新区石桥镇开展新春送“福”书法恵民活动
- 书法家们!合肥:交警开展迎新春、写春联活动
- 深思子&读书需要悟,书法需要悟,悟出人生
- 湖北省文联$新春佳节氛围浓 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在汉开幕
- 田英章!「愙斋书法」田英章写行书
- 田英章!书法想要别人说好,就要多临帖,掌握传统审美的共性
- 风雨同路@「作品欣赏」喜迎华诞,书法家孙大纯以书法礼赞伟大祖国
- 书法史$田蕴章会不会名垂书法史?他一个人的影响力,比整个书协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