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8万人骂它,但我很喜欢( 四 )


但《误杀2》里 , “电影”的存在形式变成了胚芽阶段的剧本 , 警察在林日朗家中搜到的那本剧本 , 并不是现实发生的模仿对象 , 而更像是为了塑造现实特地编造的一个故事 。
换言之 , 李维杰用电影去处理误杀 , 而林日朗导演了一场误杀 。
心脏|8万人骂它,但我很喜欢
文章图片

▲《误杀2》剧照
不过 , 对“剧本”的运用失衡 , 也是造成《误杀2》观影大打折扣的最主要败笔 。
《误杀1》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悬疑剧 , 悬疑密度持续两小时不断 , 几乎没有一分一秒多余 。 剧作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 就在于一切戏剧性都源于意外 。
女儿的“误杀”是意外性的 , 为了掩盖这次意外 , 李维杰编造出来的一套解释方法 , 也运用了诸多意外性的表层逻辑 。 出于对李维杰“到底会不会露馅”的紧张担忧 , 逻辑与情感紧密相扣 , 才保证了全片紧凑悬疑的可观性 。
《误杀1》的李维杰有一句台词:“希区柯克这种紧张 , 那才是真紧张 。 ”但到了《误杀2》 , 这句话显然被忘光光了 。
心脏|8万人骂它,但我很喜欢
文章图片

▲《误杀1》剧照
最大的高潮打头开篇 , 所有悬疑、对峙、猜测都集中到了医院那一封闭空间里 。 这一高潮事件被放在全片开头 , 大大有别于第一部的线性叙事 。
将最核心的犯罪高潮事件提到开头后 , 剩下的一切“反转”与推进 , 观众都不难在亲情的框里去简单理解 , 而这种简单带来的 , 是电影主旨传达上的被迫稀释 。
过早给到了主角所有行为的落点与动机 , 过早立起了人物的立场与事件悬疑密度最高的高潮 , 导致全片后面的再多阐述都变成额外补充 , 悬疑力度与所谓“揭露真相”的说服力也大大滑坡 。
观众已经知道了“劫匪”林日朗的主要动机是为儿子救命 , 最大的底牌已经亮出来了 , 后面再怎么用力去设计反转 , 也多少显得有些吃力 。
前15分钟放完 , 观众已经知道了这是个怎样的故事:一个父亲为救儿子铤而走险 。
心脏|8万人骂它,但我很喜欢
文章图片

▲《误杀2》剧照
既已知晓 , 后续亲情部分着墨太多 , 会让观众偶尔被突然插入的情绪渲染干扰 , 紧张的心情也被砍断了 。
就像烈酒里掺了一口乳酸菌 , 别扭 , 悬疑密度自然被稀释 。
如果说 , 《误杀1》是后劲十足、余味绕齿的鬼屋探秘 , 惊险刺激都是随着路程逐步显露出来的 , 甚至一遍看不全 , 想叫人再进去一遍探个究竟;
那么 , 《误杀2》则是过山车 , 让观众在一开始就看到了最高点 , 瞬间的心跳和叫喊过后眼泪都出来了 , 但不再想坐第二次 。
致命问题在于 , 它太早、太急迫地把最高点暴露出来了 , 随后就坠向长长的、可预料的低谷深渊 。
此外 , 还有一些细节处理的瑕疵令人出戏 。 比如 , 医院中突然抖机灵的小情侣 , 与原本应该紧张沉重的氛围格格不入 , 又如采访人员去见林日朗之前诬陷后者对自己非礼的片段 。
目前笔者所看到的大多数批评声音里 , 对细节的吐槽也远远多于对整部片的客观分析 。
心脏|8万人骂它,但我很喜欢
文章图片

▲知乎上《误杀2》的相关话题
但我始终认为 , 如果对一部电影的评价维度进行排序 , “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 , 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