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空蒙雨亦奇 。上一句是什么?水光剑艳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迹奇 。这个就是答案 。
“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哪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 。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 。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 , 已成千古定论 。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 。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 , 谓“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为誉西子也 。而西湖之病,则寓乎其间乎?可见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 。”(《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转色,褒、贬易位,他从诗里看到的是“西湖无有丈夫气” 。
莫非此公读诗,喜欢头朝下、脚朝上“拿大顶”,何以其所见翻了个儿?
因喜“山色空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是什么?
文章插图
山色空蒙雨亦奇上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北宋 苏轼全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 , 时隐时现 , 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 , 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 , 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 , 淡妆也好 , 浓抹也好 , 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是什么?
文章插图
晴天 , 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 , 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出自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 , 原文如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白话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话文: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 , 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所作,当时苏轼36岁,是他第一次在杭州任官的时候 。当时王安石为挽救软弱挨打的局面开始变法图强,苏轼虽赞成改革,但其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 。因此,熙宁四年时,苏轼连续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 。由于见意见未被采纳,而又不容于朝廷 , 于是苏轼请求外调 。苏轼离京来到杭州任杭州通判,在杭州任通判的三年游遍杭州一带景色,常常陶醉于江南山水之间,留下了此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是什么山色空蒙雨亦奇上一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_百度汉语
[作者]苏轼
[全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空蒙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空蒙“的意思是细雨迷蒙的样子 。出处: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 , 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苏轼对西湖也非常热爱 。苏轼一生曾两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他做了杭州通判那年苏东坡36岁风华正茂 。看到杭州大旱他希望治理西湖改善灌溉 。时隔15年苏东坡又来到杭州那年苏东坡54岁 。自与西湖结缘苏轼诗中便常常出现西湖的影子 。据统计苏轼诗中直言“西湖”的诗就有60多首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其中最著名的诗句作于苏轼第一次赴任杭州之时 。苏轼由西湖联想到西施并用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将无生命的山水之美具象化、人化比喻堪称精巧 。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前一句是什么水光潋滟晴方好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朝代】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山色空蒙雨亦奇上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北宋 苏轼全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 , 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 , 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 , 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 , 而只能增添其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山色空蒙雨亦奇上一句是什么?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前一句山色空蒙雨亦奇上一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出自: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_
[作者]苏轼
[全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是什么?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是什么?《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文学学习的好处?
文章插图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 。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 。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 。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 , 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 。扩展资料: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 。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 , 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 。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 。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 , 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 。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学?学习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过上好生活,听听老师怎么说 。
求学习文学的方法文学理论》阅读书目
一,理论著作
1.【美】M·H·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美】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一版.
3.钱钟书 《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
4.海德格尔 《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5.伍蠡甫 《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6.伍蠡甫 《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7.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8.袁行沛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黑格尔 《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伊格尔顿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2.宗白华 《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王国维 《人间词话》.
14.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弗吉尼亚·沃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16.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7.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18.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9.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0.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1.佛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2.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3.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4.《文心雕龙》(梁·刘勰)
二,精品教材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刘安海,孙文宪主编 《文学理论》,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3.王耀辉 《文学文本解读》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4.王先沛主编 《文学批评原理》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三,专业刊物
1.文学评论
2.文艺理论研究
3.当代作家评论
4.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哈哈,楼主,没有百部那么多吧,以上的书认真读完也可上一层次 。偶也是中文系的呢,这和偶们老师平时推荐的差不多
http://wenku.baidu.com/view/0542571c59eef8c75fbfb327.html
12月22日,中文系在经管大楼105室举行了第五场学科专业入门指导讲座 。主讲人由厦门大学中文系郑尚宪教授担任,主题是“学习古典文学的意义和方法” 。
“古典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 。它是承上启下的,是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后,郑教授从古典文学的意义开始,揭开了本次讲座的序幕 。郑教授表示:“学习古典文学有助于个人人文素养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它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及沟通与交往能力,它是中文系学生的立身之本 , 学好它才可以使我们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更好的发挥” 。
郑教授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几个学习古典文学的好方法,如认真学习古代汉语中的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大量阅读原典,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一定要仔细研读;博学强记,适当背诵 , 学会像古人那样思维,变别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长期积累,水滴石穿,相信自己,坚持到底 。
讲座上,郑教授旁征博引,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亲身经历,给同学们强调了中文学习的重要性,其幽默风趣的语言也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会后,很多同学都表示对古典文学有了更好的了解,并认为这次讲座使他们受益匪浅 。
古代文学学习方法
文章插图
古代文学的学习方法:1、文化储备:读者步入欣赏领域之前 , 对欣赏对象——文本,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 。这种选择,既决定于接受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修养,也取决于接受主体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还有审美态度 。文化积淀主要指读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识储量 。审美能力可以理解为读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2、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由接受理论家姚斯提出,是指欣赏之前,读者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 , 表现为文体期待、意向期待和意蕴期待3个层次 。它决定着阅读的选着、重点和效果 。问题期待即读者对文学体裁样式的期待指向 。意向期待即读者对文学形象的期待指向 。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较为深沉的情感、意义的期待指向 。3、发生阶段: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主要是指读者通过语言媒介 , 形成欣赏注意,进而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即“言”、“象”阶段 。4、欣赏注意:把欣赏活动作为一个动力过程,其发动伊始就要注重“欣赏注意”的形成 。5、感知形象:文学创作是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 , 而文学欣赏则是一个在现形象的过程 。6、发展阶段: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是对意蕴的深入把握,其间伴随着两种心理现象——联想、想象的展开和情感反应的持续 。7、联想与想象:联想是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想象 。广义的想象包括初级形态的联想和高级形态的联想 。狭义的想象是指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 又可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8、情感反应:共鸣和净化是两种常见的情感反应 , 是文学欣赏高潮来临的重要标志 。共鸣是一种心灵感应现象 。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沟通,交流融会,并同忧同喜 。二是欣赏同一部作品时,不同的读者产生的心理趋同 。净化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是指读者通过欣赏活动,实现去除杂念、提升人格、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过程 。9、延留阶段:延留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主的飞跃,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 。延留的表现之一是回味;另一种表现是溶入 。扩展资料:古代文学一般包括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又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按时间分类,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赏析(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
怎么才能 学好文学?想有好的文学修养 , 首先要从字开始,不懂字是不可以成文的,它就象砌积木一样每一块积木就是每个字 , 所以首先从字开始 。也许有人说,我识字 , 几千个是不成问题,我可以看得明所有的报章和书本,这不是一件难事,现在还有多少个人是文盲呢?对不起,字不是你识读就可以了 。我举个例子,比如“一”字,你懂得多少呢?“一”除代表数字外,还有:始,开,起,首,单 , 独,元 , 等等意思 。你从这些意思就可以理解到不少的词语,一元之始 , 一石二鸟,一生一世,一声令下 , 一分为二,一人独行 。你看有多少个各种意思 。另外 你还可以从部首去了解字的来源,从繁体字到简体字去了解字的发展,了解书法中的草书 。总之你一定要以字去开始 。大概在开始对字有兴趣之后,你自然慢慢对词有深的理解,从词开始你又会觉得对书本文章有比以前更深的认识,这就一步一步地深入去 。有些人总是不能写好一篇文章 , 写出来总是东一角西一角,杂乱无章 。这种现象多出于小孩的作文,原因是架构不清的现象,文如其人 , 一个平时做事没有条理的人,一个不善于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谈的人,写的文章多是乱七八糟的 。所以小孩子平时引导他们有条理去做事 , 多与别人交谈是有助他们对文章的结构认识的,比起学什么语法更有作用 。小学生的文章 , 只要清楚地交待好事情的始末,也就是一篇较好的文章了,不要期望他能有什么好的漂亮的词句 。如果辛弃疾不是生于战乱之中 , 不是生于外族入侵,家国沦陷之际 , 不是一生怀才不遇 , 际遇坎坷 。他能有这样悲壮的词句吗?“故将军饮罢夜归来”这个“故”字就是他借汉代李广的遭遇,来发泄自己的心情 。试问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社会经历 , 能感受到多少山河风景的渲染?我记得小时候老师就是要我们写旅游文章,要多少个字,要有那些什么的形容词,讲句笑话,“真是难为家嫂了” 。那时我只好生硬地堆一些美丽词句,只求速速完成,快快地去玩耍吧 。我们小孩子去公园郊游,只不过是想大家一起,在宽阔的草地上,追追逐逐,玩玩兵捉贼吧,那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湖光山色 。多读书一定有收益,收益多少就看各人的修为了 。但有一样要注意的,不要多看近期的文学作品,因为低下得很,要看就看一些名著 。明清代小说不错,元曲神韵,唐宋的诗词 , 这都是很好的熏陶 。不过现代的人已经是不会这样做了,因为费时费力,似乎与时代脱节了 。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是什么?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后面两句更出名一些 。
山色空蒙雨亦奇上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下载
评分: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 , 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 , 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n y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 , 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 , 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
参考赏析
写赏析
解析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 。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 。这样 , 饮酒未?。吮惚ダ懒宋骱锨绾陀炅街纸厝徊煌姆绻?。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 , 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 , 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 。我▼
诗句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 , 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 , 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
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 , 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
山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上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
来源: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请问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前一句是什么?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亦能组什么词“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亦是也的意思 , 组词:亦然、亦无不可、亦步亦趋
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谁的诗句?上一句是什么·【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前一句是什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山色空蒙雨亦奇前一句是什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