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书法史上千古绝唱,赵孟到底说了什么

赵孟是个有意思的人,他是宋朝皇室家族,又是元代的降臣。政治道德上郁闷,书法艺术在宋四家的光芒下,也难寻出路。但赵孟毕竟满腹才华,功底深厚。某日,他出游归来,忽发奇思,在《定武兰亭跋》中写下了这段话:“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县二十六日晚饭罢题。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二十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黄庭坚#书法史上千古绝唱,赵孟到底说了什么
文章插图

黄庭坚#书法史上千古绝唱,赵孟到底说了什么
文章插图

(赵孟原文原稿)
自赵孟提出“用笔千古不易”这个命题以来,其书界似乎找到了进入书法大门的法宝,成为自元代之后诸多书法家所奉行的规则大纛,可谓“千古绝唱”。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解读。

赵孟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的直接因素是为了超越宋人的书法艺术成就,并以对宋人笔法的自由化不满来为之找理由。宋代的书法家们认为唐人森严的笔法使他们的艺术个性受到束缚,而主张笔法自由化。苏轼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庭坚亦说“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在实践中,宋代书家们以各自对用笔的理解和探索,表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笔法,而促使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以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宋四家为代表的这种超强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让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既是对魏晋以来书法传统的继承,又打破了唐代以来书法界“尚法”的条条框框,同时,也是宋朝文人士大夫崇尚融儒释道为一体的“理学”精神的践行与反映。前人成就如斯,后人只能另辟蹊径。而复古就成为一种最佳的选择,赵孟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的复古观点,既是恰逢其时,也是为自己寻找一个适合自己书法艺术的发展之路。
还有人说,赵孟提出“用笔千古不易”一语,渊源于唐人的传授笔法之说。《法书要录》载《传和法人名》,称:“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张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这里所记,从汉末到唐,笔法是一脉单传的,仅二十三人笔法就中绝了,后来唐卢携在《临池诀》中再加上十四人,元初刘有定在《衍极》注中又加上唐十四人,得笔法共五十一人,既然有唐以来笔法传授的文字记载,赵孟又深信于此,并以二王嫡系传人自居,“其视右军,自谓腕不负心”。当然他据此要提出“用笔千古不易”之说。

纵观赵孟这段话的语境,主要说到了两点,一是书法继承的特点,二是说明了书法这门艺术的构成,也就是书法的法度。在书法史上,最完整的用笔体系出自“二王”,特别是经过张旭整理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唐代以后的书法家,在学习二王的时候,一直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补充这一系统,赵子昂也是其中之一。所谓的“用笔千古不易”,说的是一套用笔系统,绝非一个“中锋用笔”这么简单。张怀瓘提出,书法有三要素: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唐代的孙过庭也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还有书家认为,古往今来不同时代流行的篆、隶、草、楷、行各种字体,尽管点画、结构形态不一样,但都是通过毛笔写成,毛笔使用的方法是具有共同点和规律性的。因此,在书法研习的笔法训练中,提炼出中锋、侧锋、起笔、行笔、收笔、转折、提按、顿挫、疾徐、使转、畅涩等关键的笔法特点与要求,进而有意识、有计划、分重点地加以强化训练,是有利于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把握笔法要领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笔法是书法各种技法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于临摹碑帖、创作实践、书法评鉴都至关重要。书法创作实践证明,学书者笔法不过关,其创作水平就只能是低层次的。所有这些,都是在强调用笔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上讲,赵子昂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也是在强调用笔的重要性,是书法艺术的基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