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庆&王羲之真迹并没有失传,也没有葬入武则天的乾陵,现终于重见天日

洛石赤心,以出宝图。燕涎鸡晨,即端制书。有奕王门,南土华腴。献其家珍,陈于玉除。笔法之神,匪临伊摹。史馆之储,尚其不诬。——岳珂《万岁通天帖赞》
书法是中国独创的一种传统艺术,也就是按照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字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人人都可以写字,但未必人人都能成为书法家,不过就算这样。凭着漫长的历史,中国古代还是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书法家,比如说李斯、钟繇、颜真卿、柳公权等等。
【 王方庆&王羲之真迹并没有失传,也没有葬入武则天的乾陵,现终于重见天日】

王方庆&王羲之真迹并没有失传,也没有葬入武则天的乾陵,现终于重见天日
文章插图

要说这众多书法家之中,谁的造诣最深、谁的影响力之广,还是当数王羲之。这点从他别名为书圣,作品又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便能看出来,他为第一那是实至名归。王羲之擅长隶、楷各体,广采众长,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其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等。


王方庆&王羲之真迹并没有失传,也没有葬入武则天的乾陵,现终于重见天日
文章插图

这些书法家无不皈依王羲之,即使清代以碑学打破帖学,王羲之书圣的地位依然未动摇。历史上学王羲之一共有过两个最高潮,一次是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朝。唐朝前期的几位统治者十分推崇王羲之,唐太宗广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方庆&王羲之真迹并没有失传,也没有葬入武则天的乾陵,现终于重见天日
文章插图

据说出于极度喜爱,唐太宗将王羲之真迹《兰亭集序》带进了棺材,作为殉葬品。不过后来太宗墓被盗,并未发现兰亭集序,又有人猜测可能在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中。因为他们两也是很痴迷王羲之,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因为武则天的喜爱,王羲之的真迹才没有失传于世间。
王羲之直接手写的原迹,在多年的辗转之中大多已丢失,到北宋年间时只剩几件。比如说米芾曾收藏《王略帖》,可到了后来,这些真迹都在连年的战火中丢失。所剩只有石刻拓本,大多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万岁通天帖》不同。《旧唐书》有记载: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


王方庆&王羲之真迹并没有失传,也没有葬入武则天的乾陵,现终于重见天日
文章插图

意思是武则天曾向王羲之的后人王方庆求过王羲之遗迹,当时年代不远,王家自然还有真迹存世。王方庆便有王导、王羲之等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此前献给过李世民,这一次见武则天询问。便将家中所藏尽数献出,武则天虽然喜爱,却也没夺人家宝。只是让底下人装裱、制摹本之后,便还给了王方庆,可见有些人说王羲之的真迹皆随武则天陪葬的说法不对。


王方庆&王羲之真迹并没有失传,也没有葬入武则天的乾陵,现终于重见天日
文章插图

王羲之真迹丢失完全是因着时代久远,并非一人之过,但原本丢失。并不意味着王羲之真迹失传,武则天当年让人制作的摹本便留了下来,那摹本便是《万岁通天帖》。世间流传的王羲之真迹一共有两类,一是木刻或石刻的碑帖,一类便是唐代蜡纸钩摹的墨迹本,《万岁通天帖》属于后者。
它也不是“双钩填墨法”,而是很细的墨线十分精心地排列出来的,这种方法被日本学家表立云称之为“并行线拓”。整体没有误摹之笔,连原迹纸边的破损都细细钩出,当为唐法书第一。忠于原作风貌,它为研究二王书法提供了可靠依据,包含深厚历史与艺术价值。有它在,王羲之真迹便说不上失传,《万岁通天帖》在岁月的长河中自然也是饱经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