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为何儒家认为时代文明程度要看对待老人的态度

文|颜小二述哲文
我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呼,而要说起在中原大地掀起维系千年之久的“知礼”、“守礼”热潮的首要功臣,非儒家莫属。儒家之“礼”的精神核心,在颜小二看来,其实就是代表华夏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人文精神之一,即“仁”。
“仁者爱人”,于此,“仁者知礼亦守礼”,“百善孝为先”在社会中便是一种“现象”,而非“口号”。儒家孟子曾以“善养老者”来暗示“圣王所在之地”,于此,孟子此举实际也是侧面认可,越是文明和谐的地方,对待老人的态度,便越是尊敬、得体。要说原因,大抵便是文明社会之下,“仁”这种高洁情操对人们生活的渗透。
文明#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为何儒家认为时代文明程度要看对待老人的态度
文章插图
换言之,对待长辈和老者的态度,文明社会之下,以“仁”自持的人,会展现出素养较高的一面,即会以“孝”和“敬”为先。
1、孟子眼里的贤与文明:“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在孟子那个年代,诸侯王争霸,百姓想要日子好过,那么跟随贤明的君主就显得很重要。怎么样分辨哪些君主贤与不贤呢?这个时候,孟子就以周文王为例,引出了“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这句话。
关于“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上下文是这样的: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这句话是孟子在引导人们去思考,贤君身上会带有什么特点。当年伯夷为了躲避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听说周文王有作为,于此便说自己应该投奔西伯,因为他愿意奉养老人;无独有偶,东海之滨的姜太公亦是因为“周文王善养老人”而前去投奔。
文明#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为何儒家认为时代文明程度要看对待老人的态度
文章插图
伯夷也好,姜太公也罢,皆是不可能多得的睿智长者,他们皆被周文王之贤所吸引,继而做出了选择。这便说明,一位贤能的君王,会吸引睿智的长辈,推而广之,贤主领导下的文明国度,往往是“善于奉养老人”的存在。
2、为什么“奉养老人”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文明程度?理解完上述哲理中孟子对“贤王”的看法,我们再来说说“奉养老人”和“文明程度”的关系。
文明#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为何儒家认为时代文明程度要看对待老人的态度
文章插图
我们知道,儒家孟子相当出名的一个理论是“性善论”。性善论中,孟子认为人生来即善,善虽与生俱来,但也有被蒙蔽的时候,于此人需要不断学习、接受教化,在反思中让自己常保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禽兽的善端。
由此,细细揣摩孟子性善论,颜小二相信部分朋友能够体会孟子在“自我修炼”这方面的较严苛。在他的观点中,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而“仁义礼智”所对应的,实则是动物性的“欲”,这种“欲”通俗些来说就是“存粹的利己”、“存粹的趋利避害”。
文明#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为何儒家认为时代文明程度要看对待老人的态度
文章插图
从“纯粹的利己”和“趋利避害”来说,衰老对于生命而言,是一种“下坡路阶段”。群体中出现“衰老”个体,单从“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来说,“衰老个体”无疑会降低这个群体在丛林荒野的“生存竞争”中取得“优胜”的可能性。
或者这么说,在纯粹利己的世界里,只有“竞于力气”,而规则就是近乎“吃”与“被吃”这样简单但残酷的逻辑,这是一种相对单纯,但却难寻人类文明的状态。
也就是说,“奉养老人”实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体现,展现的是人们已经脱离单纯“竞于力气”的丛林般的相对野蛮且内在荒芜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