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范仲淹:少年看远,中年看宽,老年看淡( 二 )


范仲淹淡然说道:
“人世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人生不过百岁,少时无知,老了憔悴。
只有屈指可数的中年岁月可以逐梦前行,又怎么忍心被功名所累呢?
原来他不是不懂圆滑世故,而是早已看宽得失起伏。
不管升迁还是贬谪,范仲淹皆以平常心待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他都坦然接受,尽心竭力,砥砺而行。
也正是这份看宽得失的豁达心胸,让他愈挫愈勇,总能在逆境中屡创奇迹。
时人称他,每贬一次,就光耀一回,名望和地位就上一层,尤其征战沙场,大败西夏,更是成就了他一代儒将的风采。
罗曼·罗兰有一句话说得好:“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人到中年,行如逆旅,潮落追着潮起,逆境叠着顺境,生活总是接二连三地给我们挑战和困难,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但生活越艰难,我们的内心越要看宽。
无论顺逆,都心怀希望,把逆境活成顺境,将沟坎踏成坦途。
不管得失,都不忘初心,既要有登高的胆识,更有触底反弹的果敢。
宋仁宗&范仲淹:少年看远,中年看宽,老年看淡
文章插图


03
老年看淡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三黜人”范仲淹出色的治世才能,惊艳了宋仁宗,他任命范仲淹为参政知事,主导“庆历新政”,革旧图新。
遗憾的是,因宋仁宗的多疑寡断,声势浩大的改革像一道闪电划过夜空,仅一年就黯然谢幕。
公元1045年春,57岁的范仲淹,两鬓斑白,身形微佝,独自一人坐着一辆马车,缓缓驶离京城,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
但远离朝堂的范仲淹并没有彻底退隐,而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温暖大宋百姓。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兴学校,明教化”之中,经常利用闲暇执经讲学,率先垂范兴学育人。
听闻苏州私宅是风水宝地,子孙后代能“踵生公卿”,范仲淹二话不说把它改建学堂,他说:“一家贵,孰若吴士咸贵乎? ”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像一名辛勤的智者,不断播下文化种子,为北宋培养了张载、狄青等许多杰出人物。
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开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先河。
花甲之年,他拿出毕生积蓄修建范氏义庄,用以资助家族中的贫困者,并告诫子孙后代遵照执行,仅此一举便泽被后世800多年。
从此,范氏族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而范仲淹自己却独无余资,病逝后穿着旧衣下葬,连丧礼都是友人凑钱举办的。
他留给家人的不是万贯家财,不是显赫地位,而是高尚的人格品性和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常说:“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房屋家产呢?
人生在世,食不过三餐;宿仅需三尺;纵然百年轰烈,也终将化为一抷尘土。
与其被名缰利锁虚费光阴,不如在内心修篱种菊,收获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正如丰子恺所说:“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放下虚名浮利,才能倾听内心声音,拥有真正的幸福。
看淡人间浮华,才能随意随性生活,拥有真正的自由。

从寒门孤儿逆袭成千古名相,再到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励志而又传奇的一生,活成了天下读书人的榜样。
人生本是一场修行,真正的智者,一路选择,一路改变,一路成长。
青年要志存高远,不可耽于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