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夫长&他从未去过边塞,写下一首诗,却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开山力作
边塞诗,即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起步于汉魏六朝,发展于隋,到唐达到鼎盛,以“边塞四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为代表。但这并不是说,其他诗人所写的边塞诗就不值一提。像初唐四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等都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维脍炙人口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百夫长&他从未去过边塞,写下一首诗,却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开山力作】
文章插图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从军行》,便是唐代边塞诗的一首开山力作,它出自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之手。其中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以说是代表了唐代所有书生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呐喊,历来为人所称道。不过需要知道的是,杨炯的《从军行》千古流传,他本人却是从未去过边塞,更是没有从军经历的。
文章插图
但在这首《从军行》中,我们却能够看到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全诗笔力极其雄劲,无论是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激烈战斗场面,还是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都给人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另外,我们还能感受到杨炯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为一个书生的愤激。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杨炯的这首《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文章插图
首先,诗的开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即边防的烟火已经传到了长安,我的心哪里还能平静。从“烽火”二字,可知军情紧急。“不平”,自然是由烽火引起的。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然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安宁的书斋间。它字里行间透露的正是边报传来,所激起的志士的爱国热情。一如后来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文章插图
紧接着的“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即奉命出征的将帅刚出了皇宫,身着铁甲的骑士就已经达到了前线,并把敌城包围得水泄不通。从诗的结构来看,这里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显然是跳跃式的结构。而从战争的角度来看,这里则是兵贵神速的最佳体现。“龙城”,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是汉时匈奴的要地,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文章插图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即大雪弥漫,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裹着雄壮的进军鼓声。很显然,这两句诗是对战争的描写。只不过杨炯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而是通过景物来烘托战争的残酷和激烈。同时,它也表现了出征的将士们,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以及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
文章插图
最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则是杨炯发自肺腑的豪情壮志。即我宁愿作为一个百夫长在前线冲锋陷阵,也不愿作为一个置身书斋的书生。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句诗也透露出了杨炯的愤激。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当时重武轻文,要想取得千秋功名,凭书生是绝无可能的。正所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纵观杨炯的这首边塞诗,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全诗虽然仅有四十字,却是既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描写得极有节奏和气势,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山力作。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