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彝山雄鹰乐队:欢乐彝族年MV

▌来源:腾讯视频
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 。 “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 , 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 。 彝族年为3天 。 3天的年过完以后 , 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块的猪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块) , 酒、糖、千层饼、炒面、鸡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 , 整个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节的快乐之中 。 彝族年是彝族人的传统节日 , 是特色的彝族文化 。
各地区过彝族年没有固定、统一的时间 , 多数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举行 。 具体的过年时间需由当地通晓天文历法、德高望重的长者来决定 。 最早不得提前于新历的十月前 , 最迟不超过次年新历的元月底 , 总之 , 在汉族的春节以前必须过彝族年 。
彝族年起源于古代彝族先民的祭祀活动 。 汉文献关于彝族年的最早记载是唐代 。 南诏时期骠信《星回节》有“不觉岁月暮 , 感极星回节 。 元昶同一心 , 子孙堪贻厥”的记载 。 五代《玉溪编事》也记载有:“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之星回节 。 ”
彝族年节的周期是三天 , 但是在正式过年前 , 就开始了敬祭祖灵和敬请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 。 这个仪式叫“九龙几” , 由于音译异写的差别 , 有的异写为“觉龙几”“炯洛基”“觉洛基”等 , 有人意译为“换年祭”或“迎祖仪式” 。 作为正式过年的前一天举行的迎祖仪式“九龙几” , 由男性家长主持 , 参加者为家中全体成员 , 一般在傍晚举行 。 其核心内容是迎接祖先与儿孙团聚 , 表达子孙的孝敬 , 并祈求祖先赐福 , 共同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彝年节 。 彝族民众信奉万物有灵 , 家家供奉祖先灵牌“玛都” 。 届时 , 家家户户掸尘除秽 , 穿上新装 , 相聚于火塘边 , 由主持者手捧鸡肉、猪肉和酒等祭品面向“玛都”念诵祭辞 , 然后将祭品敬献祖灵 。 献祭品的内容在各地、各家有所不同 , 有杀猪祭的 , 有杀鸡祭献的 , 也有用豆腐、腊猪肉等祭祀的 。 彝族认为 , 祖上多代为工匠、英雄、毕摩的 , 他们会变成护佑神福佑于人 。 如果这些神灵不悦 , 同样会为难家人 。 因此 , 换年祭仪式时也要及时让他们曾使用的物品归位 , 放置家中供奉位上 , 一同享祭 。
节日早晨 , 青年人鸣枪、放炮;妇女们唱着吉祥歌 , 舂糍粑 , 做苦荞馍 , 大家吃过糍杷和苦荞馍后 , 纷纷打扫庭院、房屋 , 杀猪宰羊 , 准备坨坨肉等食物 , 并要“迎接”祖先回家过节 。 饭后 , 中年男子成群结队到各家祝贺新年 。 每到一家 , 就吼几声 , 意思是告诉主人 , 串门的人们已经到来 。 进入院内 , 大家又吼几声 , 再进人主人的屋子 , 主人要拿出酒来招待大家 , 喝完后 , 主人再取出白酒 , 大家又高兴地吼几声 , 表示感谢 。 如果主人又拿出好酒 , 人们便狂呼起来 , 赞美主人的大方 。 妇女则留在家里 , 招待来访的亲友和客人 。
年节期间 , 小伙子身穿黑色斜襟上衣 , 头包帕布 , 结英雄结 , 右耳戴黄色或红色耳珠 。 姑娘们穿大襟上衣 , 多褶长裙 , 衣边镶多层色布 , 包头或头顶的方帕 。 大家聚集一起 , 伴随着口琴、月琴、胡琴和芦笙的音调歌舞 , 荡秋千 , 转“磨儿秋” (在地上立一根直径约五十厘米高约一米的柱 , 顶端小一点 。 然后取一条同木柱一样大 , 长约六米的横杆 , 中间凿一个圆洞 , 并把横杆安在木柱顶端上 。 横杆顶端各坐一人或二人落地的一方 , 用脚蹬地 , 借蹬力使横杆旋转 。 人借蹬地时弹起的一瞬间 , 做卷身、翻滚、骑杆等动作 , “蹲斗”(彝语叫“瓦布吉则”) , 意思是雄鸡斗架 。 参加比赛的人只能蹲着 , 两只手掌合拢于胸前 , 似雄鸡昂头状 , 两人用力打撞 , 谁的手臂先着地 , 谁输) 。 同时 , 还在村寨平坦的坡上举行赛马、射箭、角力等活动 。 方圆数十里的彝族人民扶老携幼赶来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