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杨宪益的翻译实践及翻译思想

杨宪益 , 1914年生 。 著名翻译家、诗人 , 文化学者 。 在欧美各大图书馆 , 他的译著整齐地摆满书架 , 蔚为大观 。 学界慨叹 , 杨宪益生前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 。 在杨宪益翻译的著作中 , 既有《红楼梦》《离骚》《史记选》《资治通鉴》《儒林外史》等传统典籍 , 又有《鲁迅全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等现、当代经典名家名作 。 其中 , 他与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全文英译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 在70年完成并陆续出版 , 引起了中外文化界轰动 , 这套译本成为最受中外学者和西方世界读者认可和推崇的经典译著 。
原作|杨宪益的翻译实践及翻译思想
文章图片

“可译”与“不可译”问题是存在于古今中外翻译界的一大问题 。 杨宪益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 他认为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语言的工具 , 人类的思想感情都是可以互通的 , 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可译的 。 同时 , 杨宪益又认为文学翻译中的意象是不可译的 , 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是不同的 , 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视“忠实”为第一要义 。 他说:“我认为翻译的时候不能过多的解释 , 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 。 既不要夸张 , 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 。 当然 , 如果翻译中确实找不到等同的东西 , 那就肯定会牺牲一些原文的意思 , 但是过分强调创造性则是不对的 。 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翻译了 , 就是改写了 。 我们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 。 ”
【原作|杨宪益的翻译实践及翻译思想】在翻译时 , 尤其在进行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时 , 存在“历史距离” , 即原作与当下译者所处的时代之间的距离 。 杨宪益认为这一现象是可以消除的 , 而这也正是翻译的基础 。 同时 , 杨宪益认为诗也是可译的 。 但是翻译毕竟是翻译 , 而不是原作 。 所以杨宪益并不认为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可以被彻底消除 , 翻译外文作品时可以多保留一些异国情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