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流沙河:不要迷信国学,旧的一套面对现代世界是没有用的
但大约是“物极必反”,当我们抛弃幻想、继续斗争、抛弃“全盘西化”之后,“国学热”悄然兴起了。
文章插图
· 国学,只是四书五经吗?
国学热,是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近年以来,提倡学习传统文化的学者越来越多,不管大家是响应文化自信的号召,还是出于个人利益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引导人们学习国学。有数据统计,自2004年开始,约有3000家私塾、学堂涌现全国,诵经声响彻各地、民间教育实验盛况空前。
国学兴起,原本应该是件好事,但似乎国学热也已经走歪了路。现在许多学堂里教的所谓“国学”,是《弟子规》甚至是“三从四德”,这真的符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国学从来都不是这些。
著名作家流沙河曾在一次讲话中专门谈起过国学。他说“国学”两个字最早见于《周礼》,国指的是“国子”,也就是贵族子弟,因而国家专门为贵族子弟开办的、用以培养未来的继承人的学校就叫“国学”,民间办学只能叫“私塾”。
最初,国学教的是经书(当然不是佛经,而是经史子集)、计算、骑射、音乐,另外国学中还有专门的人员约束他们的行为。
发展到明清两代,县里面也可以办“国学”了。不过那时候县里的国学并不需要学生天天去县上的国学上课,只需要每个月去交两次作业就行了,当然那时候的作业也主要是作文,县里国学的老师就会批改他们的作文,教他们如何破题、如何写作。
不过,流沙河还表示,这些也只是国学在民间的发展,实际上从乾隆、嘉庆时期开始,学术界就认为“小学”就是“国学”了。
文章插图
那时的“小学”,指的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学术界认为这叫“小学”,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内容是一个人读书写字最起码的门槛。人应当从文字、音韵开始学读书,然后才能攻读古代典籍,这就是国学。到民国——根据胡适的说法——这些古代典籍就不是“国学”了,而是“国故”,经史子集都是“国故”,胡适觉得用“我们现在的新观点、新语法将古代典籍重新整理一遍”。
当然,这个说法也并没有得到全部人的认可,不少人还是称这些经史子集为“国学”。不过,既然都是“国故”了,大家也觉得可以不用学了,尤其那时正是“救亡图存”“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候,学生们学习的都是西方科学、新的学科,国学原本也几乎被废弃了。
只是因为学术界认为需要培养一些人去做老师、编辑,专门处理文言文,才又专门开设了教授“国学”的学院,为的是不让古代典籍断绝了。民国时,国学院教《古文辞类纂》《明儒学案》,以及宋代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的学说,在那时,这些就是国学。
文章插图
· 国文,并不是一种“学”
流沙河生于1931年,他念书的时候,也正是民国时期。他说,国民政府审定了5种教科书,每一种里都有大量古文。这五种教科书里,思想上最先进的是叶圣陶、宋云彬编的《开明国文讲义》,讲义里包括了《诗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也包括了《三国演义》《武松》,还有各种古诗词。
但是,这些并不是叫“国学”,而是叫“国文”。在流沙河看来,国学是一种学说,是一种带有研究性质的学科,而民国乃至建国后提出的、学生学习的都是“国文”,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的所谓国学,学习的范围都没有民国时期广泛。现在我们学生所学的“国学”,对学生的要求不高,甚至与现在课程体系里的“语文”并没有什么区别,叫语文即可,也不必单独另设一科“国学”了。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我们的天才儿子|《我们的天才儿子》常来的浙图,浙图找出了他的翻译十部作品
- 伤友们&500束花638万多针!他们是织就颁奖花束绒耀之花的“织女”
- 大学生|为什么很多企业拒绝招收三本生?并非是学历歧视,背后原因很真实
- 宋嘉|把美术馆“搬”到学生身边,让学生随时与敦煌“相遇”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后面还有3个字,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
- 书法家们!合肥:交警开展迎新春、写春联活动
- 诗歌|点赞近百万!这些小学生亮了
- |17位著名历史人物的死亡面具,在他们死后不久制作的
- 配角&金庸笔下最牛配角,两次削弱他武功仍是一流,连徒弟也是武林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