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尹萍|无尽的服装:你今年买了多少件衣服,它们对你意味着什么?( 二 )


这件作品由一段投射在巨大白色牛皮上的影像资料和两面布墙组成 。 每面布墙最内层的挂布由靛蓝染色皮革与再生牛仔粘连而成;而外侧是泰国东北部伊桑地区的天然靛蓝染色、手工纺织的布料缝合成的絣织(ikat)拼贴画 , 描绘了土地上生长的树木、印度神话中的娜迦蛇神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 在这种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的拼接中 , 手工制作者亦寻得了对自身族群和古老文化的认同 。
胡尹萍|无尽的服装:你今年买了多少件衣服,它们对你意味着什么?
本文图片

作品:《他想谈论爱 。 贯穿所有生物的蓝色 。 》;艺术家: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 , 菲利普·黄 。 采访人员肖舒妍摄 。
二、在亚洲之外发现亚洲
在时尚代表的自我认同之外 , “无尽的服装”以中国南海沿岸的地区和国家为界 , 是为了深入探讨“亚洲”时尚生产的异质性内涵 。 研究亚洲服装制造史即等同于研究全球化世界的基础网络:从前殖民时期在亚洲进行的纺织品贸易到20世纪末的中国南方被渲染为“世界工厂” , 大量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线索通过时尚将亚洲与欧洲、西非和北美联系起来 。
然而 , “亚洲性”在全球文化市场中 , 又往往仅被视为一个扁平的美学符号 , 欧美国家设计师对“亚洲”存在一种既迷恋又贬低的矛盾心态 。 参与展览的艺术家 , 一方面希望通过作品对此种文化同质化进行干预 , 另一方面又希望借这种外来者的凝视 , 更好地发现亚洲 。
胡尹萍|无尽的服装:你今年买了多少件衣服,它们对你意味着什么?
本文图片

作品:《旅行支票》;艺术家:萧崇 。 图片来源于艺术家及伦敦Emalin画廊 。
越南裔德国艺术家萧崇镜头下的物品 , 在中国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编织袋 。 因为它结识、耐用、能装 , 中国的进城务工人员常背着这种尼龙材质的大包小包往返城乡 , 所以它也被称为“民工包” 。 这种尼龙袋随后输出到其他国家 , 虽然各国人民对它的称呼不一而足 , 却都不约而同指向了“移民”:在英国 , 它被叫作“难民包”;在德国 , 它被称为“土耳其包”(土耳其人是德国数量最大的移民群体);1983年 , 尼日利亚总统沙加里颁布非法移民驱逐令后 , 这些袋子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号 , “加纳人必走” 。
如果尼龙袋在国际上的广泛流传、使用、命名还在情理之中 , 当它作为一件价格不菲的时尚单品出现在法国奢侈品牌赛琳(Celine)2013年秋冬系列时 , 实在让人们大跌眼镜 。 享受同样命运的 , 还有中国上世纪家家必备的搪瓷杯、热水壶、暖水袋 。 这不禁让人怀疑西方审美的“东方主义想象” , 同时又提醒人民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物件 。
胡尹萍|无尽的服装:你今年买了多少件衣服,它们对你意味着什么?
本文图片

作品:《群岛》;艺术家:卡尔·让·科鲁兹 。 采访人员肖舒妍摄 。
在作品《群岛》中 , 悬挂在马尼拉传统的编制盘绳之上的 , 是多件由高端平纹布料制作的服装 。 这一面料由马尼拉本土时装品牌Carl Jan Cruz多年来与菲律宾当地的一家纺织厂共同实践、研发 。 但这种面料在亚洲已经有悠久的生产制造历史 。 在气候闷热潮湿的热带地区 , 这种透气性良好的布料是居民着装的不二之选 。
法国品牌鳄鱼牌(LACOSTE)常被称为最昂贵的服装 , 其标志性的POLO衫采用的面料正与这一面料类似 。 在太平洋群岛上本土居民所穿着的传统面料 , 和法国中产阶级打高尔夫球时所穿着的属于同源 , 这也让人再次反思所谓的“亚洲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