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青未了|吃过冬至饺子,数九寒天的日子就登场

文 | 华丽
冬至的来临 , 意味着真正的冬天来到了 。
之前的冬 , 虽然也一直在前行 , 但步伐缺少铿锵的音律 。 那是因为 , 它还念念不忘秋的炽烈与温情 。
行至冬至 , 太阳来到了南行的尽头 , 来到了光照的边界 。 一年之中 , 这一天黑夜最长 , 白昼最短 。 时间走到冬至的节点 , 也就走到了岁末年关 。 古时 , 人们把冬至当做一年中极为庄重的日子来庆贺 , 因此有“冬节”“亚岁”“小年”之称 , 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 , 君子安身静体 , 百官绝事 , 不听政 , 择吉辰而后省事 。 ”《晋书》亦云:“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颂 , 其仪亚于正旦 。 ”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则这样描述:“至此日更易新衣 , 备办饮食 , 飨祀先祖 。 官放关扑 , 庆祝往来 , 一如年节 。 ”可见 , 冬至从汉代起 , 沿唐宋 , 直至明清 , 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 , 是多么隆重 , 多么光鲜亮丽 。
冬至在古人的眼里 , 是仅次于新年的好日子 , 在当今社会 , 也同样受到人们的重视 。 在我国南方的很多地方 , 至今仍保留着庆贺“冬节”的习俗 , 尤其岭南、江浙、闽南一带 , 不仅要过冬节 , 还要敬天祭祖 , 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 家和事兴 。
在南方 , 冬至这天有吃烧腊与姜饭的 , 有吃赤豆糯米饭的 , 有吃番薯汤果的 , 有吃冬至圆的 , 有吃桂圆烧蛋的 , 有吃年糕的 , 也有喝冬酿酒的 , 安徽合肥人则要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挂面 , 才算过了冬至 , 并说“吃了冬至面 , 一天长一线” 。 而在北方 , 家家户户却是吃水饺 。 冬至这天 , 你就听吧 , 那“叮叮咚咚”剁饺馅儿的声音 , 此起彼伏 , 好不热闹 。 缭绕在各家各户的袅袅香气与欢乐氛围 , 给严寒的冬季罩上了一层融融的暖意 。
不过 , 什么事情都有例外 。
我的一个好朋友 , 就喜欢在冬至这天炖上一大锅羊肉犒劳自己和家人 。 他告诉我说 , 过去生活困难 , 吃一顿饺子就算过节了 , 现在条件这么好 , 为什么不多吃一点肉呢?饺子也好吃 , 但总比不上大块吃肉带劲 , 何况我们新疆的羊肉这么好 , 这么香 。
其实 , 我也觉得一盘饺子已经不能满足日渐挑剔的味蕾了 。 我更喜欢来一碗汤饺 , 里面放几片羊肉或牛肉 , 一把粉丝 , 再撒上几段碧绿的葱花和香菜 。
岁寒之时 , 吃上这样一碗热热乎乎、内容丰富的汤饺 , 既传承了习俗 , 又融进了现代元素 , 感觉更过瘾、更暖心 。
吃过了冬至的饺子 , 数九寒天的日子就登场了 。
“进九” , 对于家有暖气、出门有汽车的今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 , 但在远古时期 , 那可是一段难熬的苦日子 。 我们的祖先 , 为了消解严寒 , 迎候新春 , 便开始“数九” , 画《九九消寒图》 。 起先 , 是农家妇女用烧火棍在墙上划印痕 , 每天一道 , 或横或竖 , 九个一组 , 共八十一道 。 这是最早出现的九九消寒图 。
从明代起 , 有了梅花图式的消寒图 , 也称“雅图”和“画九” 。 就是在白纸上画一枝素梅 , 九朵梅花 , 每朵九瓣 , 每朵对应“一九” , 每瓣对应“一天” 。 每天用朱红填染一瓣 , 待九朵寒梅都渲染上艳丽的色彩 , 绽放出芬芳的“花香”时 , 春天就回到了人间 。
到了清代 , 除“画九”外 , 宫廷内又兴起了“写九” , 即选取每字九划的九个字 , 比如繁体字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等 , 以双钩空心字体书写到一张宣纸上 , 每过一天 , 用红笔涂抹一划 , 再用白色细笔在这一划上标注出当日阴晴雨雪等天气情况 , 八十一划全部涂抹完毕 , 正好迎来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