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第十六届华语青年电影周“猎鹰计划”首席市场鉴定官复盘:百花齐放,未来可期( 三 )


“猎鹰计划”一直是主流创投市场中非常有包容性的创投平台,所以,项目类型呈现是很丰富的。这次报名项目百花齐放,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创作者的无限可能,但300多个项目里也存在一个共性问题:个人表达的声音过强,甚至淹没了创作规律。
【 青年#第十六届华语青年电影周“猎鹰计划”首席市场鉴定官复盘:百花齐放,未来可期】我理解当下青年导演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他们通过抒发自己的世界观、对事物的理解,来与世界交流。这种表达是好的,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掉人物、情节逻辑、结构等基本要素。许多项目都有很独特的自我表达,但没能在故事中通过有效的叙事节奏和效率把自我表达生动地生发出来,这一点非常遗憾。
任何一个电影创意或下笔写剧本之前,一定要反复想一想:这个电影跟普通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建议青年电影人都要培养市场定位,无论艺术或商业,都应该兼具情感共鸣和时代情绪。
“电影归根到底关乎人的生活”
青年#第十六届华语青年电影周“猎鹰计划”首席市场鉴定官复盘:百花齐放,未来可期
文章插图
今年的“猎鹰计划”创投项目在题材、类型和风格上更加多元,现实题材比往年有所增加,说明创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度和表现力在提高,尤其是部分项目的类型化成熟度比较高,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不过,乐观之中也存在一些隐忧:第一,许多项目都聚焦边缘人物或小众群体的命运故事,在尽情表达个人态度的同时,缺失些许与大众的同振和共情;第二,很多项目在故事逻辑和人物真实方面可以处理得更好些。
从一个人感动,到成千上万人感动,观众的增加也令创作难度不断提高。我不建议创作者要紧跟市场,一部电影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欢,绝不是因为主创团队紧跟着市场走,创作者还是应该多专注于艺术创作本身,把市场部分留给制片人。电影毕竟是要见观众的,完成最后的传播和影响力,整个创作链才是完整的。
“创作者要走进生活选择自己擅长的题材”
青年#第十六届华语青年电影周“猎鹰计划”首席市场鉴定官复盘:百花齐放,未来可期
文章插图
本届“猎鹰计划”整体项目题材丰富、创意多元,部分项目有较成熟的制作团队保驾护航,是非常可喜的变化。虽然很多项目有一定辨识度和噱头,但也存在一些代表性问题。第一,故事完成度不足、类型片项目的类型化元素不足;第二,很多项目的执行计划有待完善,包括预算和实拍执行难度的问题。
从我的角度看,评判项目最重要的维度有三个:第一是娱乐感,题材要符合观众消费奇观效应;第二是话题性,主题、视角要与时俱进;第三是共情度,故事情感要聚焦普世民声。
最近几年,产业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创作者的要求也不一样了,我建议大家一方面要多研究学习、多欣赏好作品,另一方面也要走出去体验生活、加强人生阅历,选择自己擅长表达的题材。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在创作者视角之外,如何让自己的项目具备必看性,以及如何发展综合平衡成本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