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阅读的世界是平坦的

今天故事的主题是
「 聊聊阅读 」
每一届都十分火爆的上海书展今年因疫情影响延期至明年举办 。 书展活动因疫情而推迟 , 但阅读可以如期而至 。 12月22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2021”主题展览在上海图书馆举办 , 成为上海城中一大盛事 。 “阅读的力量”这个主题很有趣 , 阅读的力量确实是巨大的 , 它关联着人们精神与生活世界 。 人们通过阅读获取资讯 , 获得新知 。 但阅读的力量又远不止于此 , 阅读还是一个教育问题 。
这是一个消费时代 。 每个人日常生活所需都标注着价码 。 教育同样是一种消费 。 知识精英们反对“鸡娃”现象时往往有这样一种论调 , 任孩子自由生长为一个普通人不好吗?这种论调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 , 孩子们的教育原生条件是有差异的 。 一个北京的普通少年与一位贵州凯里大山深处的同龄人 , 他们在各自的环境中或许都非常普通 , 但是他们身上的“普通”一定存在“特别”的落差 。 所以这种“让孩子成为普通人的教育观” , 听起来简直就像“何不食肉糜” 。
生活在一个消费时代 , 我们要承认教育条件有地域与家庭的不同 , 而不是何不食肉糜 , 空喊一些口号式的理念 。 我们用这种质朴的思维思考教育问题 , 同样会发现教育条件虽各有差异 , 但仍然存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世界 。 这个世界就是阅读的世界 。 一个贵州黔东南大山里的孩子或许没有在大海边生活的经验 , 又或许未曾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观看过《海底总动员》 , 但是一本薄薄的《海底两万里》能够将他带到大海的深处 , 带给他一次奇幻漂流 , 一个奇异的想象的世界 。
文字与音乐、绘画、运动不同 , 他不太需要培训班、一对一以及专业场馆 , 它是相对平等的语言 。 这就是书籍的神奇之处 , 阅读的奇妙所在 。 它在某种程度上会抹平消费能力与环境的差异 。 从小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孩子 , 教室里虽然缺少声光电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 但或许更能体会“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意境 。 我在中国新闻网上读到了一名中学生谈阅读的采访 , 这名中学生来自大山深处 , 贵州黔东南的剑河县 , 父母远在广东打工 , 她在家乡感受四季变化 。
她说 , 通过阅读 , 她的表达更自如了——山野绿了 , 可以感受“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夏季闷热 , 可以寻找“懒摇白羽扇 , 裸袒青林中”中的惬意;冬日湿冷 , “日暮苍山远 , 天寒白屋贫”的孤独也就有了意象 。 这是一名中学生在拼多多“为你读书”公益捐赠活动中的发言 。 这段排比是一则小作文 , 同样也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 。 剑河县的这所中学处于群山怀抱之中 , 这里的中学生们并非没有机会去见外面的世界 , 但他们暂时只能囿于这群山环抱的一方天地 。
阅读可以构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 指引一个人的生活旅途 。 拼多多给剑河这所中学捐赠了6000册图书 , 这个事情不大 , 但这些课外书籍很有可能点燃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 。 作家张明扬在这场活动中给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 张明扬中学时爱读历史书 , 他的兴趣是读考古或者历史专业 , 但因为各种因素最终读了中文系 。 然而理想与兴趣的火种并不会熄灭 , 他最终成为一名历史作家 。 阅读让有差异的精神世界变得平坦 。 爱因斯坦的传记 , 海底两万里的奇幻 , 兴趣与理想的召唤于山里山外的孩子并无差异 。
从新闻图片上可以看到 , 剑河县这所中学群山环绕 , 远山静默 , 山上古老的苗寨尚有人居住 。 一座铁路桥横跨在两座山峰之间 , 凌空于校舍之上 。 这是一个遥远的意象 , 象征着远方 , 象征着外面的世界 。 我们可以想象 , 那条铁轨一直延伸 , 延伸到无穷远处 。 我们可以想象 , 孩子们的父母乘坐列车外出谋生 , 去往遥远的南方 。 有一名中学生对采访人员说 , 阅读是她目前唯一的朋友 。 确实如此 , 阅读是个好朋友 , 这个好朋友就像凌空于校园之上的那条铁轨一样 , 会带他们去往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