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为何大怒?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反思

文|颜小二述哲文
在我们的印象里,孔子老先生一定是温文儒雅、文质彬彬的“智者”,甚至有人将文弱的书生气与孔子老先生等同起来。
事实上,历史上的孔子不仅不是文弱书生,还能文能武。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有名武将,而孔子本人也血性十足、文武双全,遇到不合理的事情、危害大的事情,孔子说话往往非常直接,比如面对“不守礼”的老人,他会狠狠训斥:“老而不死是为贼”。

礼崩乐坏@“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为何大怒?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反思
文章插图

但对于孔子“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如果不承接上下文,就容易产生歧义,认为孔子是在贬低“老人”。事实上,孔子这里“是为贼”的“老人”,是有前提条件的,即“行为不端”的老人。而孔子在“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中埋下的哲理内涵,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反思。

礼崩乐坏@“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为何大怒?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反思
文章插图

1、孔子“老而不死是为贼”背后的故事在《论语》一书中,记录着许多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也记录着孔子的一些故事。关于“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据《论语》记载: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段话中描述了孔子严肃教育原壤的一个场景。
原壤当时坐着等待孔子,坐姿很随意,于礼不合。孔子看到了,便骂他说:“小时候你就不讲孝悌,成年了也没有取得什么成就,老而不死,活像个害人虫”,说完,孔子就用手杖敲打原壤的小腿,示意他坐好。

礼崩乐坏@“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为何大怒?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反思
文章插图

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到,孔子的“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不讲规矩”、“行为太过放肆”或者说“逾矩”的“长者”。
2、为何“行为逾矩”的“长者”在孔子眼里是“害人的存在”?我们知道,孔子一生“克己复礼”,在他的世界观中,天下大乱的本质原因在于“礼崩乐坏”,因为人们内在欲望膨胀,社会的礼法失去应有的效用,于是君不君、臣不臣的事情层出不穷,继而天下大乱。

礼崩乐坏@“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为何大怒?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反思
文章插图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日常生活中不将“礼法”放在心上,活得太过随意和散漫,如果这个人是位“长辈”,势必会影响身边的下一代。这种“逾矩”在传承中渐渐“放大”,最后年轻一辈胆大妄为到“视礼法于无物”,那么社会秩序至少会从这位不受“礼法”制约的年轻人开始慢慢崩坏。
由此逻辑来看,“行为逾矩”的长者,可不就是害人虫吗?
孔子气原壤,不是气他不尊重自己、坐得太随意,而是生气原壤没能给年轻一辈立下一个好的榜样,以至于这种“不良影响”有和“滚雪球”一样的扩张风险。
【 礼崩乐坏@“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为何大怒?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反思】
礼崩乐坏@“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为何大怒?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反思
文章插图

也就是说,点点滴滴的“逾矩”加在一起,然后在传承之下,就有演变成巨大的“礼崩乐坏”的可能,所以每个人严格要求自己,实则是有原因,也有其必要性的。
3、“为人父母者”最是应该反思一下孔子这句话中的内涵就颜小二看来,对于“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为人父母的朋友最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和原壤一样的错误,没能给下一代起到榜样作用,是不是在自己的行为方面,不太注意,给下一代的行为养成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