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去田间地头和街头里巷找故事

“窦燕山 , 有义方 。 教五子 , 名俱扬” , 《三字经》中的名句大家并不陌生 , 描述的是发生在蓟州的“五子登科”故事 。 在我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 , “窦燕山传说故事”和“汉沽大神堂鱼骨庙的传说”入选民间文学类市级非遗 。 至此 , 我市列入市级非遗的民间文学类项目已有12项 , 其中一项为国家级非遗 。 民间文学类非遗是非遗大家庭中独具特色的一类 , 但面对城市化飞速发展 , 民间文学类非遗与其他非遗项目一样 , 在保护与传承方面面临窘境 。
民间文学 非遗瑰宝
民间文学类非遗包括神话、史诗、谚语、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 , 是人们在生活中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文学和语言艺术 。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 , 很多民间文学都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 比如刘三姐歌谣、吴歌、济公传说、西湖传说、观音传说、满族民间故事、盘古神话、谚语等 。
【项目|去田间地头和街头里巷找故事】目前我市共有12个市级民间文学类非遗 , 即排地歌谣、秦城传说、盐母和盐母庙传说、李半朝传说、袁黄传说、杨家将传说、张娘娘的传说、三义屯雌雄兄弟传说、燕子李三的传奇故事、姜子牙的传说 , 以及今年刚刚公布的汉沽大神堂鱼骨庙的传说、窦燕山传说故事 。 其中 , 杨家将传说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
津沽文脉 崇善尚德
我市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特色鲜明 。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文史学家张春生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天津民间文学的突出特点是和周围环境互为表里 , 形象展示出当地的文化痕迹和历史遗存 。 “比如 , 大神堂鱼骨庙的传说揭示了津沽陆进海退的情景和当地百姓对大海的崇敬;窦燕山的故事则表现出津门蓟州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 其他几项传说也都体现了津沽文脉 , 对如何做人处事予以崇善尚德的熏陶 。 ”张春生说 , “我们也应该看到 , 天津民间传说口述实录不明显 , 大多是后人的热心整理 。 这与口头传播并留下衍化痕迹不同 , 造成天津民间传说的文字性强于口述艺术 。 ”
谈及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播、传承上的特点 , 张春生认为 , 民间文学在于口头演绎及抒写成故事和舞台演出所形成的传播 , 与培育乡情、注重传统密切相关 。 “天津的传说故事主要为两类:一是演义性的传说 , 如姜子牙、杨家将、盐母庙等 , 但又结合地理环境 , 体现家乡的厚重与美丽;另一类是有历史依据的故事 , 如袁黄、李半朝、窦燕山等 , 让杰出人物做后世的楷模 。 这些传说折射津沽演进的足迹 , 反映出天津文化的浪漫、对乡土的拥抱、对英雄和乡贤的敬重 。 ”
搜集线索 重中之重
当下 , 许多非遗项目都面临着发掘、保护、传承的困境 , 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也不能独善其身 。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 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的土壤发生了变化 , 受众群体日渐缩小;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 , 也降低了民间文学对人们的吸引力;再加上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 让一些在传统农业生产劳作模式中产生的民间文学形态消亡 , 比如纤夫号子 。 这种文化生态的改变 , 让一些民间文学形态出现“有艺人没观众”的现象 , 甚至濒临失传 。
相对于其他地区 , 天津民间文学类非遗数量不多、传播度不广 。 如何做好民间文学类非遗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张春生给出建议:“要花大力气走基层 , 在田间地头和街头里巷去找故事 。 做好传说的口述 , 不仅仅是梳理史志资料 。 民间故事关键在民间 , 搜集基础线索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