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激活非遗”系列报道丨“南国红豆”的生命力】“昆曲是江南的兰花 , 粤剧是南国的红豆” 。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 , 发源于佛山 , 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 。
粤剧不仅受到两广人民喜爱 , 而且深受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 , 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之一 。 如今 , 粤剧不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 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近年来 , 因受方言的限制及多元文化的影响 , 在外来人口逐渐增多的广东 , 粤剧的观众群却在萎缩 。 如何传承好粤剧 , 增强其生命力 , 作为一名粤剧编剧 , 苏隽一直在苦苦思索 。
粤剧艺术的发展若要跟紧时代的步伐 , 需不断创新剧目 , 因此编剧的作用更加凸显 。 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的传奇故事 , 至今仍让人唏嘘感怀 , 这也证明了编剧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
粤剧编剧的门槛较高 , 须通晓粤语平仄、上下句的句格、各种句格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 并须掌握一定量的曲牌、锣鼓、排场 , 方可开始编写粤剧 。 因此 , 近年来粤剧编剧人才愈显稀缺 。
苏隽一直将寻找感人故事作为头等大事 。 他信奉肯尼斯·伯克的一句话:“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 。 ”
由苏隽编剧的《大国灯匠》 , 将明朝佛山制造业的故事用粤剧呈现出来 , 讲述了佛山本地霍、邝、陶三姓族从各怀绝技、彼此竞争 , 到摒弃前嫌、合力打造顶级花灯的故事 , 展示出一代灯匠的情怀与追求 。 因故事精彩感人、唱词优美 , 该剧甫一上演 , 即好评如潮 。
近两年来 , 苏隽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 。 珠海市高新区市民艺术中心演出了由他编剧的粤剧《唐涤生》与《苏兆征》;顺德艳阳天粤剧团演出由他创作的粤剧《伦文叙三脱虎口》……“从现当代开创新篇的风云人物 , 到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才子 , 不同的题材给了我不同的灵感激发 , 有的需在当下叙事中寻根 , 有的需在历史脉络中求变 。 不管如何 , 找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 , 是粤剧创作的关键所在 。 ”苏隽说 。
苏隽自小爱看现代新编粤剧 , 而且他发现 , 这些粤剧其实很多在情节上或技法上 , 都会有创新的元素 。 佛山青年粤剧团的《黄飞鸿之奇情记》 , 是纯交响乐伴奏的粤剧;广州市粤剧团的《花月影》用前卫的声光电技术营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舞台效果;深圳粤剧团的《驼哥的旗》大胆以驼背的丑生为男一号 , 带动表演与戏剧结构的突破 。 这些创新 , 对苏隽的传统观念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
佛山粤剧院著名唱腔音乐设计专家赵毅生是苏隽的师父 。 赵毅生认为 , 苏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创作人才 , 鼓励他多动笔创作 。 赵毅生接到活 , 往往会让苏隽撰曲 , 自己负责唱腔设计 。 他要求苏隽善思敏行 , 不断增加生活积累 , 并将心中构思尽快表达出来 。 在创作过程中 , 也要注重快慢结合 , 快是灵感 , 慢是精雕细琢 。 每一次创作 , 苏隽都会到赵毅生家里求教 , 两人一起仔细推敲 。 粤曲《秋海棠》《劫后情》《一桥飞架伶仃洋》等作品 , 就是这样完成的 。
苏隽说:“唱腔线条是演员内心的心电图 , 好的演员可以利用唱腔的旋律线条 , 将角色的心理变化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 同时 , 作为观众 , 若懂得欣赏这些唱腔 , 其戏曲审美水平将得到提升 , 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 ”
对于粤剧的生命力 , 苏隽是乐观主义者 。 在他看来 ,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艺术主流 , 如唐朝流行写诗 , 宋朝流行写词 , 发展到今天 , 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 。 “唐诗宋词依然没有消亡 , 虽然它并不是主流 , 但它仍将在我们的生活和审美里恒久延续 。 ”苏隽说 , 他加入了十多个以青年粤剧爱好者为主体的微信群 , 并时常穿梭于高校的戏曲社团中 。 正是在群众文化工作中 , 他发现粤剧在青少年当中薪火相传的良好潜力 。 “若能保住这些火种 , 传承便可生生不息 。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