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简明消寒史:九阳消寒盼春归

冬至入九 , 数足九九 , 则春风送暖 , 寒意全消 , 所以俗话有“九九消寒”的说法 。 为了度过漫漫严冬 , 古人想出了各种娱乐来进行九九消寒 。 如冬至后 , 一些文人雅士邀集亲友 , 大家轮流出钱饮酒作乐以消磨冬日 , 这种宴会叫做“消寒会” 。
消寒会始于唐末 , 又叫“暖冬会” , 古籍也有记载 。 据五代王人裕撰《开元天宝遗事·扫雪迎宾》上所记 , 唐朝时长安有个大富翁 , 每当下雪天气寒冷时 , 他会叫仆人在自家的街道口扫出一条小路 , 自己亲自站在路口拱手行礼迎接宾客 , 为客人准备菜肴宴饮寻乐 , 称为“暖寒之会” 。 清朝时 , 消寒会在北京十分盛行 , 嘉庆、道光年间 , 以翰林院官员为主的文人在冬至日后 , 组织同人进行联谊活动 , 以雅集为主 , 兼论古今 。 如嘉庆九年(1804年) , 翰林院庶吉士陶澍发起成立消寒诗社 , 主要成员有陶澍、林则徐、顾莼、夏修恕、程恩泽、朱珔、吴椿、梁章钜、潘曾沂等 , 因集会地点在宣武门外宣南地区 , 又称宣南诗社、宣南诗会、城南吟社等 。
冬至|简明消寒史:九阳消寒盼春归
本文图片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也有消寒会的描述 , 贾宝玉不想去学房 , 便告了假 , 问袭人老太太那边打发人来说什么了吗?袭人回说没有说什么 。 贾宝玉说道:“必是老太太忘了 。 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 , 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 , 要办消寒会 , 齐打伙儿坐下喝酒说笑 。 ”正在宝玉和丫鬟们议论着的时候 , 贾母派人来通知了:“老太太说了 , 叫二爷明儿不用上学去呢 。 明儿请了姨太太来给他解闷 , 只怕姑娘们都来家里的 。 史姑娘、邢姑娘、李姑娘们都请了 , 明儿来赴什么消寒会呢 。 ”
南北朝时 , 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 , 为寒尽 。 ”这也是关于“数九”习俗的最早文字记载 。 从冬至这一天开始 , 每九天算作一“九” , 数够“九九八十一天” , 冬天接近尾声 , 迎来春暖花开 。 古人为了计算这段日子 , 想出了制图计日的方法 , 用画梅、画圆圈或填影格字等形式来记载 , 又简称为“九九图” 。
冬至|简明消寒史:九阳消寒盼春归
本文图片

明代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写道:“冬至日画素梅一枝 , 为瓣八十有一 , 日染一瓣 , 瓣尽而九九出 , 则春深矣 , 曰九九消寒图 。 ”说的就是 , 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 , 枝上画梅花九朵 , 每朵梅花九个花瓣 , 共八十一瓣 , 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 。 其中 , 每朵花代表一个“九” , 每瓣代表一天 , 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 , 染完九瓣 , 就过了一个“九” , 九朵染完 , 便是冬尽春深的日子了 。 据说 , 这种九九消寒图为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创 。 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 , 被投进大都(现北京)牢房关押 。 他孤身独处狱中心情郁愤 , 为了度过漫长的严冬 , 又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意志 , 于冬至这天在墙上画了一株凌霜盛开的腊梅 , 上有九朵梅花 , 每朵九叶花瓣 , 每天涂抹一瓣 , 待严冬过去 , 红梅满枝春意盎然 。
《帝京景物略》还记载了有趣的“九九歌”:“一九二九 , 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 , 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 , 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 , 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 , 口中呬暖气;七九六十三 , 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 , 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 , 穷汉受罪毕 , 才要伸脚睡 , 蚊虫虼蚤出 。 ”这和我们现在的“九九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