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胡焕庸120年,山河5年|大家都长大了

万事万物相互联系 。 就像蝴蝶扇动翅膀 , 在一系列压力传导下 , 会在远方生成一场风暴 。 但是 , 在那些重大的影响显现之前 , 我们每每只关注眼皮之下的需求 , 不曾从周边缓慢流淌的气压中 , 识别出勾勒生命遭际的链条 。 也不曾认真去想 , 自己也可以在其中担当一些力量 , 成为一个角色 。
作为记录者 , 我们常常从外部观看别人的工作生活 , 试图撷取大时代中的人性片段 。 五年前 , 我们一行人 , 沿着中国大地上的 胡焕庸线走了一遍 。 由于降水、地势、板块挤压等因素 , 它是天然的临界线 , 继而成为人口分界线 , 也是战略家用以纵横捭阖的底图上的重要一笔 。
疫情|胡焕庸120年,山河5年|大家都长大了
文章图片

而即将过去的2021年 , 正是 胡焕庸先生诞辰120周年 。 两个甲子之间 , 几番风雨浪潮 , 山川经历变换 。 仍然有人在这条脆弱带上生活 。 这个世界一如往常 。
这么说是因为 , 若把眼光放远一些 , 像眼前的新冠疫情 , 这类瘟疫大流行也绝非新事 。 在如今的疫情之下 ,“脆弱带搞好了 , 中国就好了” , 仍然是不可回避的命题 。 甚至 , 近年来 , 因为气候变化的威胁 , 这个命题显得更为迫切了 。
五年前 , 在这条线周围游走 , 我们感觉到 , 这条既看不见又随处可见的线 , 构成了某种压力结界 。 匍匐在大地上的人们 , 无论选择何种人生策略 , 都是受到了相应压力作用的结果 。 有些压力是直接从大自然而来 , 比如降雨量的。 也有些是宏观政策对大自然进行回应 , 而后形成新的题目和选项 , 比如发展 与交通网络 。 其中似乎也有种精确而概括的命运之线 。
我们抱定了记录与研究的目的 , 只是与人们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聊天 , 然后把那些故事写下来 。 也不刻意期待起到什么推动作用 。 说起来 , 只是尽记录者的本分而已 。
胡焕庸线也许只是一个切面 。 我们所能做的 , 就是继续发现和分析 , 人们遭遇的种种压力究竟以怎样的形态存在 。
说一些最近想到的事情 。 今年公布了“ 七普”数据 , 其中揭示的状态是 , 人口继续向东、向城市中心流动 。 城市的繁华光鲜 , 也许反映了人口集聚的规律——更多活力和更多可能 , 但生态、环境的成本还是没有被厘清 。 即便有了元宇宙 , 人们也总要在现实世界中吃饭和丢弃垃圾 。 食物生产与垃圾处理 , 正是人与环境交互的两个最直接和重要的界面 。 对这些约束成本进行量化 , 也许正是重中之重 。 研究者自当努力研判 , 政策制定者则需要完善相应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 普通人从身边做起 , 关注食物和垃圾 , 也许就能够自助助人 , 拨动那根链条 。
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 , 是两个关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议题 。 五年前 , 在胡线脆弱带上 , 我们听闻多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也看到了易地搬迁的人们 。 但如果, 这些应对的工作可能要重新筹谋 , 还会有更多地方的人需要搬迁 。 而我们曾经见过的 和, 代表着胡线附近多元的文化和自然 , 它们仍然在被人淡忘、成为展示物的过程之中 。
我们当时想到 , 胡焕庸线或有略微顺时针旋转的趋势 , 信息化是动力 , 于是选了云南丽江玉龙的 电商 , 作为考察典型 。 如今 , 云南丽江的特产到达上海 , 已不再需要一周以上 。 但这似乎已不太重要 。 因为 , 短视频带火了另一些城市 , 比如重庆、西安 。 而东北则继续沉寂 , 工业转型升级艰难 。 只是 , 总有散发幽默感的网红大哥 , 这也算是信息化的一点福泽 。 但对胡线两端的东北和云南来说 , 目下更严峻的是 , 严冬已至 , 疫情当前 , 既要应对缺煤或能源转型的挑战 , 还要守好边境线 , 防止疫情传播 。 这些境况 , 也许无法通过网红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