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记#秋水那一方的伊人
作者:黎荔
文章插图
古人常常用“秋水含睛”、“秋水明眸”来形容一个人拥有好看的眼睛,我常常想,为什么一定是秋水呢?也许因为春水过于缠绵,多了一份慵绻;夏水过于恣肆,少了一份柔顺;只有秋水,明净澄澈、舒展光润、恬畅隽永。一汪盈盈秋水,最适宜来形容一双灵动美目。
关于传统中国美人最经典的形象,大概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肩若削成,腰系丝带,更显得婀娜纤细,盈盈一握,而头上挽着玲珑云髻,斜插着一枝发簪,她描着淡而细长的远山眉,双眸秋水横波,流盼之际,略带羞涩,更显得双腮淡淡如烟霞、如粉蕊。“云鬓冰肌秋水眸”,这应该是中国古代理想美人的核心标准。我敲打着这些文字,想象着一位沉静似水的女子,微微斜依在夕照下的断桥,用雾霭般的迷离眼眸,望穿水的四岸,聆听桥下,秋水呢喃。
近代以来西风渐进,国人对女性的审美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浸染,和西方人一样拥有深邃鲜明五官的脸庞被无条件地认为是美丽的。所以,今天中国女性眼中那一汪水,恐怕已是荡漾的春水,张扬的夏水,总之,潺湲的秋水已少见——这里用了一个有点生僻的形容词,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出处是《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唐代诗人王维亦有“寒山转沧翠,秋水日潺湲”之句(见《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美丽的眼睛是有光的,生动灵活,流盼有情。当水在这样一双妙目里荡开,是缓缓而流的秋天的溪水,可以想见伊人的风神气韵,是何等沉静从容,不急不躁,悠然旷远。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拥有诸如双眼皮、高鼻梁、微张厚唇、立体五官这些西方特征的“摩登东方美人”,开始取代细眉长眼、五官柔和、眼神低垂、削肩含胸的“传统东方美人”,成为国人对于东方美人的理想想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一部分是西方在东亚以强劲硬实力的长驱直入,另一部分是工业化和资本主义进行全球扩张的产物。传统“秋水之眸”的美感,与春水夏水的触目鲜明不同,可能是平淡的、端然的、宁静的,如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的“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秋水微凉,那种微,真要能体会领略,需要足够的敏感,需要品鉴的耐心。
文章插图
秋水伊人的幽丽之美,是我们含蓄蕴藉的民族性格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审美。秋水尽管氤氲着苍茫、蕴涵着悠远,却并不让人感到空洞、枯燥与苍白,因为那清冷、纯澈、平滑的波面上,依然有静寂而执著的生命在延伸、在酝酿、在伫立。秋日的河中,水清冽得可以看见游鱼。虾栖草与蓼片草随着水流飘动,一如水拂着水草,又如水草恋着清碧的水。岸边的细小的石子和沙滩上,都会有水鸟。它们舒展着翅膀,伸长细细的脖颈,在水中寻找着可食的螺蚌或小鱼儿。星星点点的荷藕,菱角与浮萍,舒缓而深情地演绎着秋天淡泊的乐章。而从高远处映入秋水明眸中的蓝天、白云、雁阵、归鸦、枫叶、晚霞、明月……则使与苍穹一色、与草木一体的秋之碧波,更加丰富、生动、变化万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秋光清浅、秋明空旷,此时秋水让碧空滤得净透,净透后那样成熟的恬淡,任何色彩都恬静地包容在秋水清潋的微笑之中。
- 仿木$洪洞元代砖雕墓出土买地券记载地震信息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新闻记者#潍坊滨海一中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手写春联送祝福”活动
- 饵料|冬季野钓,记住三个要点,渔获可比平时多几倍
- 冯恩昌|【临朐印记】冯恩昌:?听琴与写诗
- 苏轼|西湖记想苏东坡
- 进化&碾压《诡秘之主》,反超《牧神记》,辰东这本小说爆红逆袭登顶
- |有些人害怕碰见领导,记住3个潜规则,领导对你印象深刻
- 知人者@鬼谷子:做人千万别太老实,牢记四句口诀,让你识破天下人!
- 刘向歆父子年谱&国学大师钱穆在台北上最后一节课:你们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