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书 评 选 摘

《回响》
□ 东西/人民文学出版社
对《回响》而言 , 更重要的是东西选择以推理小说的方式展开故事 , 的确让他的叙述如虎添翼 , 令这部新作成为他所有作品中最具阅读快感的一部 。 为表现世界与人的复杂性 , “纯文学”长篇小说的结构往往呈网络状展开 , 繁复又繁复 , 纠缠再纠缠 。 那诚然足够深刻 , 却也对读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 事实上 , “纯文学”作品往往以种种方式设置门槛 , 自觉地对读者进行挑选甄别 , 如前所述 , 这或许也是受众日减的原因之一 。 但在《回响》中 , 读者从一开始就被大坑浮尸吸引 , 下意识地紧跟女警官冉咚咚的视线 , 并被卷入某种紧张而魅人的氛围当中 。 推理小说以刑事案件为核心隐秘 , 并承诺一切看似枝蔓的讲述都是解开谜底的必要条件 , 在不断旁逸斜出的抒情、论辩与心理独白之后 , 一定会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 强劲的叙事动力与阅读动力由此形成 , 令读者有足够的耐心与热情 , 跟随冉咚咚从夏冰清找到徐山川 , 由徐山川找到沈小迎 , 而后顺藤摸瓜将徐海涛、吴文超、刘青依次接续到这一链条上 , 直到最后一环易春阳 。 庞大的社会网络 , 就通过这一环扣一环的探案/解谜链条依次展开 , 受惠于推理小说这一文类天然的线性叙事模式 , 东西在《回响》中建造的复杂世界丝毫也不显得杂乱 , 而有一种明晰的美感 。 (摘自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
□ 蒋林欣/新华出版社
中国是河流文明之国 , 拥有众多的大江大河 , 历代关于河流的文学文本非常丰富 , 极具阅读趣味与美学意蕴 。 但迄今为止 , 聚焦这一主题现象的研究还很少 。 蒋林欣的《中国河流文学研究》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 提出中国“河流文学”这一较新的研究领域 。
本书对整个文学传统进行了回溯 , 以河流为线 , 串起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 , 对整个文学发展的根脉进行了追溯 , 将那种割裂的观点进行了缝合 。 对中国而言 , 河流具有别样的意味 , 从国外哲人 , 到中国本土学者 , 对此都有深刻的阐述 , 而历代的创作实践也的确如此 ,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度阐释 , 具有文本阐释的丰富性 。 本书将中国河流文学进行了整体研究 , 突破个体、局部研究的现状;考镜源流 , 通过对河流文学的源起、背景、发展过程的勾勒分析 , 揭示其中的演进规律、发展趋势 , 发掘河流文学的丰富内涵及跨学科意义 。 这是一种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 是对文学地理学和文学空间的拓展 , 无论是对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还是具体的文本阐释 , 都有一定的参照性 。 (摘自文学报)
《望乡台》
□ 赵伟/北京出版社
《望乡台》向人们展示了在巴蜀大山中望乡台下的四合院里 , 赵氏祖孙三代跨越百年的生活 。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 《望乡台》共100章 , 在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首简短的民谣 , 还有一些民谣穿插在作品的叙事中 , 这些民谣虽然不是作品的正文 , 但却又与小说的内容遥相呼应 , 从侧面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所包含、体现的母语文化 。 这些民谣可谓是《望乡台》重要的“副本” , 值得人们特别关注 。
【纯文学|书 评 选 摘】民谣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 , 是宝贵和鲜活的文化记忆 。 例如《望乡台》第十一章前的《三月三》:“三月三来花满天 , 三人结义在桃园 , 弟兄徐州来失散 , 何年何月又团圆 。 ”这首民谣讲的是刘关张三兄弟在桃园结义 , 又在徐州失散 , 一句“何年何月又团圆”倾诉的是别离后的相思之情 , 而这一章的内容讲的也是赵家四合院在一场大火之后 , 幸存的德俊与骨肉兄弟德刚失散 , 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见 。 民谣与故事情节相呼应 , 真实的历史往事和虚构的故事虽然有所不同 , 但人物的相思之情是共通的 , 每当人们遇到这种兄弟情谊就会想到桃园结义 , 而民谣则把这种情感的共鸣通过说唱的方式抒发了出来 。 (摘自文艺报)